•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罗氏文摘

河源史上唯一探花郎出龙川

时间:2022/12/5 9:11:04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5150  评论:0
内容摘要:河源史上唯一探花郎出龙川【核心提示】北宋时期,河源地区的进士并不少,按现存清代后期各县县志记载,共计27人。其中,河源县长吉村人古成之是“岭南首第”;龙川丰稔人罗恺,在嘉祐二年科举中,力压苏轼、苏辙,高中探花,取得现河源地区最好的科举成绩。这27人中,有些是一榜同乡二进士。河源县...

河源史上唯一探花郎出龙川


【核心提示】
北宋时期,河源地区的进士并不少,按现存清代后期各县县志记载,共计27人。其中,河源县长吉村人古成之是“岭南首第”;龙川丰稔人罗恺,在嘉祐二年科举中,力压苏轼、苏辙,高中探花,取得现河源地区最好的科举成绩。这27人中,有些是一榜同乡二进士。

 

河源县有6人:古成之(端拱元年,988年)、古革(绍圣四年,1097年)、王传燮(崇宁二年,1103年)、邬大昕(政和二年,1112年)、林祐仁(淳祐七年,1247年)、何天隐(淳祐七年,1247年)。古成之是河源县第一个进士,也是北宋东江地区第一个进士。

 

嘉庆《龙川县志》中,记载了宋代进士20人,这数量在旧时整个惠州地区都是位列第一的。这20个进士是:王汝砺(天圣二年,1024年)、罗孟郊(天圣八年,1030年,循州循州辖境,领雷乡,兴宁,长乐三县。)、曾楷(天圣八年,1030年)、陈世宗(庆历六年,1046年)、刘致一(庆历六年,1046年)、罗恺(嘉祐二年,1057年,探花)、徐虚中(绍圣四年,1097年)、邹杭(绍兴十五年,1145年)、陈萃(绍兴十五年,1145年)、黎必取(庆元二年,1196年)、萧兴(嘉定元年,1208年)、邬孝臣(嘉定元年,1208年)、程琳(宝庆二年,1227年)、许迪(绍定五年,1232年)、张洪(绍定五年,1232年)、李蔡(淳祐七年,1247年)、李梦吕(宝祐四年,1256年)、刘叔向(宝祐四年,1256年)、魏珣(咸淳四年,1268年)、唐中立(咸淳七年,1271年)。

 

今紫金县辖区内则有黄涣(绍兴三十年,1160年)1人中进士。

 

河源史上唯一探花郎出龙川

 

▲北宋河源、龙川县境。

 

“岭南首第”古成之


据古氏族谱,古成之的近祖古蕃(原籍江西)任窦州(今信宜)都监,卸任回乡时,沿东江北上再折入新丰江,见凉帽山一处墓穴风水甚佳,便将家安在了河源县长吉村。古蕃生6子,分居增城、河源立溪、梅州大埔等6地。自唐元和年间的古云应算起,古蕃为第五世,古成之为第八世,古革为第十一世。

 

因古人常作迁徙,籍贯多变,同治《河源县志》中,只记载了古成之与古革二人,古成之的儿子古宗悦(仁宗皇祐五年进士)、孙子古凤仪、重孙子古堇、古巩(与古革为同胞兄弟,同科进士),均未录入县志之中。

 

古成之文章为“南粤倡”,向来有“岭南首第”之称,备受粤人尊崇。南宋淳祐年间,惠州太守赵汝驭创建十二先生祠,古成之与苏轼、苏过父子及陈尧佐、陈偁、唐庚等先贤同受祭祀。

 

工部尚书王汝砺 返乡办学

 

唐代,东江地区仅龙川韦昌明一人中进士,王汝砺则是入宋后龙川第一个进士,他是佗城宜民坊人,1024年中进士后,官授潮州刺史,颇有政绩,后升工部尚书。相传王汝砺少年时曾在霍山读书,于望高山下创建了凤台书院,教导家乡青年学子。年老致仕返乡后,王汝砺于佗城五马山下创设望高书院,培育英才。后入祀龙川乡贤祠。

 


邬大昕开凿黄埔古运河

 

邬大昕,字东启,河源县城镇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任广州佥判。

 

邬大昕的祖先,自江西迁南雄。他少年时游学河源,觉得河源真是个好地方,因而把家安在了河源。(宣统《番禺县续志》)

 

任广州佥判时,邬大昕走街串巷,体察民情,规度地势,发现东洲与黄木湾之间水路交通不便,波罗庙前的黄木湾逐渐淤浅,不少船只只好在港外下碇,时有风暴沉船的危险。在当时,水路交通是很重要的出行方式,水路有阻碍,会给百姓带来许多不便。

 

邬大昕决定开凿运河。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工程,但邬大昕不怕艰难。他很快做好计划,依山凿石,开始施工。他决定将鹿步湖岸凿开,工程东自东洲驿,西接波罗庙前黄木湾,长15里,这样,可以使两地十余里的水路畅通,便利来往行人交通运输。

 

古名鹿步滘的黄埔古运河,“延袤十余里,阔十丈”,它的开凿,使黄木湾上的海船有了一个安全的避风之所。来往于广州至东江沿线各埠的船只可以避开狮子洋的风浪,亦缩短了航程,“舟行安利,人皆德之”。

 

为了纪念邬大昕的功德,当地居民在鹿步湖建起大昕庙以示纪念,也入祀了河源的乡贤祠。

 

邬大昕在广州白莲池畔寓居时已80岁,还常常拄着手杖游于药洲(五代时南汉刘岩所建)之滨,风神秀逸。公务之余,邬大昕不忘吟诗作赋以涵养性情,《全宋文》收有邬大昕两篇文章。

 

邬大昕去世后,归葬惠州。广州人就地建祠以祀,亦祀惠州府及河源县乡贤祠。而茭塘司南山乡邬氏则自白莲池迁居,支裔遂为邬氏南迁始祖。

 


林佑仁与何天隐 开凿逍遥岩

 

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河源一榜两个进士:林佑仁与何天隐。不久,何天隐在城南二里处的小山上开凿出逍遥岩,是为河源老八景之一。

 

逍遥岩特色十分明显:“城之南卷石一区,曰逍遥岩。宋何君天隐辟于前,明邱君隅廓于后。”(江熊锡《游逍遥岩序》)

 

何天隐、林佑仁也许是在城郊结伴游玩时发现这处奇特的山岩,便将它拾掇了一番,凿了石阶,辟了石屋,使人便于登临。在他之前,也有无数的河源人到过这里,但他们都没有将逍遥岩形诸文字,而作为佼佼者的进士何、林,一定为逍遥岩写了不少的诗或文,只是今已不传。

 


宅心仁厚的百岁李梦吕

 

李梦吕,善庆厢人(佗城新渡谷门一带),宝祐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官佥判,翰林博士。他平生好善乐施,喜欢诗词吟咏,有游罗浮诗。享寿百有余岁。他的家乡人见其“善而寿也”,其居住处例为“善庆”。后入祀乡贤祠。

 

李梦吕有题罗浮山诗,表露了他乐山爱水喜仙问道的性情:“罗浮绝顶凌苍穹,五云飞绕蓬莱宫。……异香不动烟腾空,餐霞饮露凡圣同。”

 


600年间紫金唯一进士黄涣

 

黄涣,是今紫金县自唐朝开科取士来第一个进士,于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登梁克家榜。在他之前和之后各300年,他是该地区600年间唯一的进士,这大概也和紫金地处万山之中,交通阻隔,环境封闭,教育不发达有关。

 

黄涣,琴江中镇人,官至迪功郎。他守正不阿,家学世传。

 

 

罗恺:河源史上唯一探花郎


宋代循州出的人才,比东江他县较多。北宋年间的循州(治所在今龙川佗城),有两个姓罗的读书人进士登第,其中一个还曾高中探花。他们都是品德高尚、忧国忧民的官员:一个是罗恺(1012年—1076年),龙川丰稔镇人;一个是罗孟郊(1092年—1153年),今梅州兴宁人,祖先为佗城人。罗恺,这位从龙川丰稔镇走出来的探花,代表了现今河源地区在科举时代最好的成绩。

 

河源史上唯一探花郎出龙川

 

▲罗恺神道碑局部

 


与苏轼苏辙同登天子堂

 

罗恺是嘉祐二年(1057年)的探花。这是星光璀璨的一榜,该科进士共388人,有蜀党领袖苏轼、苏辙兄弟,朔党领袖梁焘,还有变法派的骨干吕惠卿、曾布、蒋之奇、林希等人。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家就有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同榜及第。曾为宰执的,有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曾布、张璪、章惇等。这榜有着不少传说,尤其是关于苏轼的,据记载,苏轼本被取为第一,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章之佳,误以为是门下弟子曾巩,苏轼便错失了榜首之位。

 

在金殿上廷对的罗恺怎么都想不到,当时风头正劲的年轻的苏氏兄弟,竟然在日后会到他那个非常偏远的家乡龙川。

 

罗恺的先人,本是江西南昌人,为躲避五代十国之乱,举家迁到龙川,在今龙川县丰稔镇罗田围开基。罗恺的曾祖父罗保强,在丰稔隐居避世,不肯出仕。罗恺出生于北宋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字次元,号海如。

 

北宋后期的龙川,毕竟已开埠1000余年,其开化程度较高,人们有着更大的教育、仕进的需求。在那样的氛围里,罗恺从小就喜欢读书,在龙川遍寻可以访求的学者后,罗恺便到外地继续寻找良师益友,向他们学习。经过孜孜不倦的刻苦求学,不到20岁的罗恺,名声就传遍了乡里,龙川附近州县的学子也前来求教于他。

 

罗恺身上拥有许多美德,百行孝为先的“孝”,在他身上也有着很好的体现。他曾经有机会进入中央机构——礼部。被推举到礼部参加考试时,罗恺的父母已经很老了。为侍奉双亲,他在官府中找了个临时的代理职务。不久,父母相继去世,他就在龙川老家守丧,同时比以前更加努力地读书。

 

大约10年后,罗恺被任命为昭州龙平县(今属广西)主簿。在任上,他参加了桂州(今桂林)的推选考试,取得殿试资格,并考取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大家去祝贺罗恺,得知他来自“海隅万里”之外的岭南龙川,都慨叹说圣朝取士无偏私。

 
一个仁爱的地方官

 

罗恺高中探花后,被授予大理评事,到吉州(今属江西)做通判。那时,吉州的一把手——吉州太守恰好空缺,而当地情况又相当复杂,贪官与乡绅相勾结鱼肉百姓。“他一定做不好。”有人断言。

 

让人意外的是,罗恺上任1年,勤政爱民,以“仁”“爱”思想处理政事,严处贪赃枉法的官吏。这样一来,吉州府上上下下都对罗恺满怀敬畏之心,视如神明。

 

不久,罗恺升官,当上了大理寺丞。嘉祐六年(1061年),他从吉州回京师,参加进学士院的考试。

 

宋朝重视词章,擅写词章的很多南方人都能中进士,但对质朴的北方人来说,中进士的难度大了很多。罗恺虽是南方人,但也对朝廷词章取士的做法不以为然。考试时,因罗恺压错相近的韵脚,宋仁宗将他外任到淮阳做知军(军职,品阶相当于知府)。第二年,罗恺又被调回京师做殿中丞。

 


一个正直的皇城县令

 

宋英宗即位后,罗恺被召为太常博士。治平二年(1065年),他被派往开封做知县,县衙就在京城汴梁。

 

在京城做小官很难。魏国公韩琦(后来官至宰相)与罗恺私交不错,怕他在任上有失,提醒他:“开封就在京师,你不能当作一般的县来治理啊。”罗恺会意,知道老国公告诉他京师多豪门,势力盘根错节,一不小心就小命难保。

 

后来,真有豪门大族企图恃权阻挠罗恺执法。罗恺与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就在这一年,他改任屯田员外郎。

 

罗恺因公务到下丕将近1个月的时候,有一伙恶少在钱塘人慎东美的船外酗酒闹事。慎东美对这伙恶少说:“我可以和你们较真,但我这样做对不起罗大人。”后来,他们和解而去。罗恺的“仁”,就是这样感召人心的。

 


因口才不佳被远调

 

宋英宗在位只有4年,36岁时即驾崩归天。宋神宗即位,熙宁元年(1068年),罗恺被皇帝招至殿前,“问府界事”。久在地方的罗恺,对着新登基的天子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宋神宗不悦。罗恺不善言辞,他的朋友、同年(同科进士)都很了解,评价他是“重厚寡言”。到召见陈汝义时,陈汝义应对如流,神宗很满意。

 

召见罗恺后的第二天,宋神宗说:“罗恺没什么才能,还是用陈汝义吧。” 知制诰邵必是个明白人,他苦劝皇帝说:“陛下初登大宝,就因为口才而升迁陈汝义,这可不好,怕以后臣下都以巧言利舌作求官进身的敲门砖。请陛下不要这样做。”(《续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但宋神宗不听,还是将罗恺派往陈留(今属开封)当知县。此时,陈留闹蝗灾,县衙一个叫钱范的官吏在捕蝗时鞭打村民,村民哀嚎,恰好被宋神宗派来取禾的宦官看见了。宦官认为这里的官吏非法伤人,于是报告了皇帝。于是宋神宗将罗恺调出陈留,到更远的蕲春(今属湖北)任知县。

 

过了3年,经过考察,罗恺被调任朝廷判登闻鼓院(接受文武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熙宁五年(1072年),罗恺主动请求外放为复州(今湖北沔阳)知州。熙宁八年,罗恺升为屯田郎中,从武昌调回京师,再次到鼓院任职。

 

罗恺叹道:“我所到之处,兢兢业业,不曾稍懈。现在老了,想休息一下都不容易啊。”

 

次年,即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初十,他在海州(今属江苏)知州任上病逝。

 

罗恺还未到海州时,民众知道他要来当地主政,翘首以待。到任后,罗恺拖着老病之身,将前任未及判决的30余件案子判析完毕。2个月后,年过花甲的罗恺,在十月初十那天驾鹤西去。海州民众为他大哭,久久不愿离去,官员们也都认为他是个有才华之人。

 

多个名家为其制墓碑

 

要不是1980年,罗恺老家一个周姓村民建房子发现了罗恺墓碑,罗恺的生平历史,大概也和其他进士一样,只有寥寥几句记载在县志、府志或通志中。

 

这块墓碑,端石质,楷体从右至左竖书,共35行,每行38字,共1330字。上面列举的一些人名,都是宋代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罗恺的同榜“同学”、嘉祐二年榜眼窦卞撰文,同科进士曾布——唐宋八大家曾巩之弟为其墓碑篆盖(墓碑上的石盖,盖上文字多用篆体),由潮州八贤之一的卢侗(1023年—1094年)用楷书书写。卢侗字符伯、元伯,号方斋,是潮州八贤之一。据史料记载,卢侗通经术,尤邃于《易》,释易自为一家,“名闻于朝,文行经学。”(南宋潮州通判廖德明《八贤赞》)

 

在讲述完罗恺的生平事迹后,窦卞感叹:出身远方的寒门士人,怕是朝廷取录不了,录用了,声名闻于一时,但他只能当一些县官,而不能出入庙堂之上,施展更大的作为,时也?命也?

 

对罗恺,窦卞评价道,罗恺生性寡言,为人宽厚,性情淡泊,殿试高中探花,做各品官员,都像探花及第之前的生活一样,并无豪奢之举,主政一方时,不取地方秋毫,人们都很佩服他的清廉。有人夸他,他谦逊地说,这不过是“士”的小节而已。

 

这块石碑,今藏龙川县博物馆,卢侗后人曾多次赴馆瞻仰其先祖碑刻。碑刻虽历经近千年仍完好无损,碑石漆黑光亮。据潮学专家介绍,卢侗手书碑刻的发现,或将改写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的书法史,提高潮人的书法品位和地位。

 

          摘自河源发布 2022-12-04 22:16 发表于广东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