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罗氏文摘

罗荣桓:与毛泽东“红军队里每相违”

时间:2022/3/23 15:54:14  作者:李金明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3579  评论:0
内容摘要:罗荣桓:与毛泽东“红军队里每相违”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共中央领导与红军高级指挥员,戎马倥偬,连年征战,聚少离多,而罗荣桓元帅则属特例,他从秋收起义与毛泽东相遇,就认定了这位伟人,从此追随毛泽东开赴井冈山、开辟赣南根据地、反“围剿”、长征……建国后,他一直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

罗荣桓:与毛泽东“红军队里每相违”


罗荣桓:与毛泽东“红军队里每相违”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共中央领导与红军高级指挥员,戎马倥偬,连年征战,聚少离多,而罗荣桓元帅则属特例,他从秋收起义与毛泽东相遇,就认定了这位伟人,从此追随毛泽东开赴井冈山、开辟赣南根据地、反“围剿”、长征……建国后,他一直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据毛泽东的秘书回忆,毛泽东心中悲痛,夜不能寐,坐在桌前写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哀伤和心绪。留下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后代的书法家看毛泽东的原稿,从运笔上看出,毛泽东的笔迹抖动、多有顿笔、滑笔,全无半月前的那張《龟虽寿》洒脱,其悲痛的心情跃然纸上。诗的前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就是回忆他与罗荣桓长期在一起的战斗历程的。

最早实践毛泽东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
  1927年4月,罗荣桓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不久参加通城起义,成为农民自卫军骨干。因为罗荣桓是大学生,就先管账,后任党代表。农军势单力薄,缺乏弹药,在黄埔上过学的刘继先提议去修水,说那里的暂编第一师的师长余洒度是共产党员,与自己同学。很快,罗荣桓随农军去了修水。路上,遭到地主武装袭击,队伍几乎被打散,罗荣桓与另一位农军领导叶重开一起收拢队伍。到达修水县城,找到了暂编第一师,农军被编为师部特务连,罗荣桓任党代表。他就此开始思考,党代表在革命队伍里具体应该做什么工作?怎么做?

  不久,部队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9月19日,罗荣桓跟着起义队伍来到文家市。次日,在里仁小学的操场上,毛泽东做了富有热情的动员,他实事求是地介绍了情况,告诉大家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转兵湘赣边界农村地区的道理:到敌人战斗力弱的偏远农村,特别是山村的农村,才有可能通过退却集中兵力寻机歼灭分散之敌。他还乐观风趣地作了比喻: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破这口大水缸。

  毛泽东的讲话令罗荣桓折服。他认定,从此跟着毛委员走。

  9月25日,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退却过程中,到了永新县三湾村。当时,部队只剩下700多人,为了便于作战,毛泽东建议改编为团,下设7个连队,另成立军官队和卫生队。罗荣桓被任命为特务连党代表。宣布命令后,毛泽东说,现在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不利于作战。他还讲到,愿留的则留,不愿意留的,可以请假回去。最后,毛泽东把他深思熟虑的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做了详细布置。他说,要把“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设立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

  罗荣桓听后,茅塞顿开,“支部建在连上”,党代表要做的事情可就多了。10月3日,部队离开三湾,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先到宁冈、后到茅坪,中旬到达水口。十几天的途中,罗荣桓除了写标语,作宣传外,更是把连队建党当做主要工作。特务连只有党代表罗荣桓、连长曾士峨、副连长张宗逊是党员。为了尽快在连队建立党支部,罗荣桓在行军时一边帮助战士们背包、背枪,一面同他们拉家常,了解情况。通过与战士们聊天,不但了解了全连战士的家庭情况,思想情况,还物色了党员发展对象,并让他们填写了简陋的表格。

  10月15日,罗荣桓给毛泽东报告以后,决定组织一个入党仪式。傍晚,罗荣桓找了几个骨干一起在阁楼上布置了会场。会场桌面上,用油灯压了一张红纸,红纸一直垂到地面。他用毛笔写了英文中国共产党英文名称CCP三个字母。同时,他还用毛笔写了入党誓词: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会场布置好了,各连党代表也到齐了,罗荣桓招呼他们坐在条凳上。大家刚坐好,曾士峨、张宗逊就陪着毛泽东走进屋里。毛泽东看看会场,满意地点点头。这时,天色已黑,罗荣桓点燃油灯,红色的光线均匀的洒满屋里,更显得庄严肃穆。毛泽东首先解释了C.C.P的意思,然后带领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入党宣誓完毕,毛泽东做了意义深远的讲话,他鼓励新党员要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反复叮嘱各连党代表回去后抓紧发展党员。

  旗帜鲜明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原红四军三十一团编为第三纵队,三营编为第九支队,罗荣桓任党代表。在会上,大家围绕党对军队的建军原则等一些重要问题发生了争论,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在会上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罗荣桓从秋收起义起,一直在毛泽东领导下,亲自贯彻了毛泽东的主张。比如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党代表制,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部队要作群众工作等。事实证明,毛泽东提出的建议完全符合实际。他不顾大家的反对,发言赞同毛泽东的主张。

  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去闽南特委指导工作。9月,红军在上杭召开红四军第八次党的代表大会,罗荣桓要求发言,提议请毛泽东回来主持红四军的工作。10月,陈毅从上海返回,带回了中央的精神,在周恩来强有力的支持下,毛泽东摆脱了危机,回到红四军。在此期间,毛泽东集合了一批党代表,用半个月的时间,多次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为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做准备。罗荣桓始终参加会议,积极给毛泽东反映基层情况,提出废止肉刑、反对打骂士兵等建议。毛泽东对罗荣桓提出的建议十分重视,并请他参与逐条讨论古田会议的决议草案。后来,毛泽东曾对刚从上海调来的前委秘书冯文彬说:“这个同志(指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干部。”红四军前委改造时,毛泽东当选为前委书记,罗荣桓也被选为前委委员。

罗荣桓:与毛泽东“红军队里每相违”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授予罗荣桓元帅军衔


按照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转战东北
  1945年8月29日,罗荣桓收到中央《关于迅速派兵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的指示》。这时,在临沂前线、身患重病的罗荣桓意识到,山东部队可能要承担更大的任务了,他立即给所属部队的主要领导发出电报,让有关部队做好准备。9月11日,罗荣桓又收到电报:……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人到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罗荣桓立即给在济南前线的萧华发电报,让他火速赶回来接受任务。随着中共中央催促山东部队北上的电报频频发来,罗荣桓不顾身体患病,调兵遣将从陆路、海路奔赴东北。

  10月25日,罗荣桓接到中央来电,要他“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接到中央命令,罗荣桓不顾病痛,从临沂乘车出发,急行军两天到达诸城。由于病重,他不得不让担架抬着继续前进。在途中的10月31日,中央发出关于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命令。林彪为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为第一、第二政治委员。11月5日,罗荣桓到达距烟台不远的龙口码头。此时码头上准备去东北的部队、机关人山人海。罗荣桓等人很快上了汽艇。为了防止在渡海中遇到美国军舰产生麻烦。罗荣桓换上便衣,与参谋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卫生部长黄农等一起渡海驶向东北,经过海上近两天的艰苦颠簸,罗荣桓与大家到达辽东半岛的金县登陆,见到了先到的冀热辽第十六军分区部队的领导,向他们传达了中央的意图,指示他们立即着手建立南满根据地。同时,他将目前的情况报告给了党中央。然后,他乘闷罐子车直奔沈阳。11月13日,他在沈阳与林彪、程子华、吕正操等人见面,组成了指挥机构。罗荣桓带病行军几千里,与林彪等会合,建立指挥机关,对于以后东北的战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此次山东部队开赴东北,除6万余正规部队,山东军区还往东北派出了20个基干团,约3万人。这样,山东军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向东北共输送了9万干部、战士,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中坚力量。

  国民党军队占领锦州后,进袭沈阳。12月13日,罗荣桓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势、战略方针,提出了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意见,并上报党中央。12月28日,中央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其主要精神,与罗荣桓的意见完全一致。1946年后,罗荣桓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他强调打破和平幻想,准备长期作战,积极贯彻中共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创造性地提出发動群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建议。他还探索了东北地区大兵团作战中的政治工作。1947年,他在部队中推广第三纵队诉苦教育经验,增强指战员的战斗意志,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经验后经毛泽东批示在全军推广。他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将东北野战军由11万余人发展到150万人,成为各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野战军,占我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辽沈战役前夕,罗荣桓进驻大连。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健康念念不忘,他刚一进城,毛泽东的电报就来了,催促罗荣桓到医院检查。当毛泽东得知检查结果是肾癌,需要手术时,又担心大连医院不可靠,亲自安排罗荣桓如何就医。

  辽沈战役开始前,中共中央、毛泽东命令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锦州。对毛泽东这一明确的战略决策,林彪未能透彻地理解,迟迟按兵不动。后在中央的一再催促和罗荣桓、刘亚楼的敦促下,林彪才不得不同意打锦州。而在战斗即将打响时,林彪却又自作主张,向军委发特急电报,要求放弃攻打锦州的部署,北上攻打长春。在这紧急关头,罗荣桓作为政治委员,挺身而出,加以制止。他严肃地对林彪说,打锦州的计划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已经批准了的,这个决心不能动摇,而现在改变主意,会影响整个战局的!中央军委也不会同意的!同时,他坚决主张再向中央发一封电报,说明仍然打锦州。刘亚楼也赞同罗荣桓的意见。林彪只好同意。在向中央发出仍然攻打锦州的电报后,他们很快收到了毛泽东拟稿的回电。毛泽东一方面严厉批评了攻打长春的错误想法,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迅速打下锦州。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攻打锦州的战略决策是十分正确的。罗荣桓支持毛泽东的决策也是正确的。

  1948年底,罗荣桓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促进了“北平方式”的形成,兵不血刃占领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毛泽东的特殊信任
  北平解放,中央从西柏坡进入这座古城时,罗荣桓在天津准备率部南下,由于长期患病和手术后未得到恢复,突然晕倒。毛泽东闻讯,亲自派黄树则到天津探望,并亲笔给罗荣桓写信:……不宜南下,可回北京治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49年6月,毛泽东提议任命罗荣桓为华中局第二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9月,毛泽东又提名他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毛泽东找罗荣桓谈话,希望他担任公安部长。他向毛泽东推荐罗瑞卿担任,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不久,毛泽东又提名由罗荣桓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秋天,毛泽东在得悉罗荣桓带病坚持工作,身体状况不好时,在罗荣桓提交的一份报告上除批示“同意”外还写了这样几句话:荣桓同志,你宜少开会,甚至不开会,只和若干干部谈话及批阅文件。

  1953年,高岗和饶漱石结成联盟在党内搞阴谋活动。一次,高岗来到罗荣桓家,提出搞部长会议制,让林彪当部长会议主席。罗荣桓大为吃惊,急忙问:这个问题中央议过吗?是不是毛主席的意图?高岗尴尬地说:中央没有议过,毛主席也不知道,我们先议一议。罗荣桓立即严肃地说: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来议不妥当,谁干什么要由党中央、毛主席统一安排。高岗碰了个钉子,无趣而归。高岗后来说,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不敢找罗荣桓乱说。

  1953年,罗荣桓开始主持军衔评定工作。他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军衔改为大将。但毛泽东还是坚持原议。1956年9月,他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2月,毛泽东批准罗荣桓因健康原因辞去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

  1960年底,谭政被免去总政治部主任后,毛泽东又提议由罗荣桓重新担任这一要职。罗荣桓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反对林彪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庸俗化,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他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前后那段时间,国内外形势非常复杂,“庐山会议”、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中苏论战……毛泽东经常就一些问题与罗荣桓商量,听取他的意见。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北京逝世。毛泽东闻讯十分悲痛,夜不能寐,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诗的前两句,是回忆与罗荣桓在革命征途上的共同经历,中间四句写的是当时的复杂形势。最后两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则是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非凡器重和高度评价。

  罗荣桓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与毛泽东相识,在十年土地革命中与毛泽东相知。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因为“老实”得到毛泽东的信任。一个元帅与一个伟人的深厚友谊,成为中共党史上久远的美谈。


本文转载自参考网2018-12-05 18:38李金明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