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研究课题之:古枝江罗国初探(2-2)
欧阳运森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是为枝江罗国。枝江罗国从第31世罗国君主罗乘公于公元前366年建国,传承了3代,至第33世守陇公,公元前320年他82岁时带家属28口迁于岳州府平江县居焉。枝江罗国历时46年。可是,这个商、周时期的古罗子国,在古代史料中却寥寥无几,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考证的。
遗民的迁徙
楚武王灭罗是“灭国不灭族”, 只杀罗国统治者, 不灭宗族, 因楚与罗同宗同祖。灭罗后,为了在南征和北进时防止可能遭到罗国遗民的骚扰,便将其遗民迁往湖北枝江。另外委派能够与楚合作的人继任罗君。
当罗被楚灭时,还有一部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庸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后来有的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罗氏。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形成罗甸国和罗番。
楚武王灭亡了罗子国之后,为了在北进时,防止可能遭到罗中遗民的干扰,所以把罗的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其目的与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有密切联系,罗这时已成为楚的附庸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枝江地,故罗国。”《路史·后纪八》也说:“初国宜城,后徙枝江。”《通志·民族略》亦从此说。罗氏源流总赞曰:“宜城封爵土,周末徙枝江。”距枝江县城(今宜都枝城)二十里传说有罗子国故址,即今枝江市顾家店镇罗姓较集中的罗家河村和罗家冲村一带。
据清同治版《枝江县志》记载:“罗家冲离县十五里,接宜都界。”据称,这一带诸多罗氏居民,多为明代江西填湖广之移民,他们为秦代罗氏君用公之后裔。《罗氏通谱·源流考》曰:“君用公终于长沙,珠公起自豫章。故后世通称豫章郡——是为郡名之始。”他们认为:“今考其迁徙之时代,或远在宋初,或近在明代,虽派衍各别,而溯其本源,实同出一祖,此历届谱牒之所由合也。是为南迁之始。”
到了楚文王时,由丹阳迁都于郢,因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将罗的遗民迁到今日湖南汨罗,《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罗县,”应劭日:“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
杜佑《通典》称:“邱州,古罗国地。”指定的是岳州南境一带。《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载:“罗县城,……春秋时罗国也。”
光绪《湘阴图志》卷六沿革表示:楚文王灭罗,而徙都郢,乃从宜城徙罗丹阳(枝江)。《江西大成谱》记载:罗氏始祖凌甫公嗣孙守陇公于周慎靓王辛丑年,领家属二十八口,由枝江迁于岳州平江县居焉。
湘水之阴的罗国故址在汩罗江南岸,今汨罗县西北八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罗子国城遗址尚留有继续的城垣和护城河遗迹。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曾在此发掘,发现城垣东西长490米,南北宽400米,城北廓保存较好,墙基宽14米,高3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堆积有筒瓦、板瓦及绳纹陶片。城赴东面有文化遗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及一些绳纹硬陶片等。从出土的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来看,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可知,城址的时代当属春秋战国时期。与罗子国迁此立城的历史吻合。
罗子国的活动范围,在麋子国的南面,约在今汨罗江流域。由于罗人的关系,把一条无名溪江改为罗水。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洞庭之南,罗水出焉。”《清一统志》云:“卢水源出卢山,南流迳故县城,至双江口入汩,以其流迳古罗县,故一名罗水。”卢水是罗水的一段,应是先因罗国所在而叫罗水,罗水流入湘江处叫罗渊,见于《水经注》,因位于罗水与罗国故地,才叫罗县。
到了罗国第24世君主万通时,罗国的国势已渐衰微,楚庄王十八年(公元前596年),楚庄王想起楚武王四十二年春楚伐罗失败,心中大为不快。为报荒谷之耻,于楚武王灭罗九十五年之后,再次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从罗国出逃到下邑,罗国的宗室也自此星散。 在逃出罗国的宗室后裔中,有两支脉又建立了远离楚国的两个“罗国”。一支罗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一支罗人转辗迁徙到贵州,其后人建立“罗甸国”。
光绪《湘阴图志》卷二十水志:“案罗水源出巴陵罗内(一名罗里),以北斗岭周环罗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谓之罗内,故得罗水之名,”其实,“罗水源出巴陵县葛藤尖”,即今岳阳县渭洞乡桂峰村葛藤尖。罗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经罗内,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罗水,八十八里至汨罗县红花乡双江村的小江口入于汨水,才合称汨罗江。清末“夏时涨水,深约二丈有奇,面阔约三十丈;冬时涨落,不通舟楫。”罗内的名称,系罗国活动之地,并非“周环罗列”而名。
在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国活动地域而名。罗子国以北就是麋子国的活动范围。到战国初,楚于今湖南一带置黔中郡,而罗、麋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郡。
从宜城封爵土建罗子国,周末徙枝江,楚文王又将他们迁汨罗,再到楚庄王灭罗止,罗子国的存在,共经历了40世君主,其世系如下:
第1世:郐公,讳匡正,罗氏得姓始祖。出生于商纣甲寅年(公元前1098)。因辅助周文王夫于灭纣有功,周武王三年封子爵。初封湖北宜城,徙枝江。据《罗氏族谱》记载,匡正封地,共有南漳县等80里。由于当地有一条罗水,所以定国名为罗。
第2世:昌允,讳宣,号奕芳,郐公长子。商纣受辛公元前1083年戊辰生。荫袭为都司。原配叶氏,次娶郝氏。生子三祯、祥、禧。昌允公32岁生祥公。
第3世:祥公,讳祥德,昌允次子。周成王已亥公元前1051年生。荫袭卫守府推官。原配刘氏,次娶章氏,三娶梅氏。生子甲应、中应。祥公26岁生甲应公。
第4世:甲应,讳隆,祥公长子。周康王甲子公元前1025年生。荫袭仕江南扬州刺史。原配周氏,次娶孟氏,三娶毛氏。生子三文波、文海、文沧。甲应公岁24生文波公。
第5世:文波,甲应长子。周康王丁亥公元前1001年生。世袭子爵。原配东方湛氏,次配周氏。生四子德、善、安、隆。文波公24岁生徳公。
第6世:德公,讳象贤,号德智,文波长子。周昭王庚戌公元前977年生。原配南宫氏,次配邱氏,三配伏氏。生子二凝蝟、凝蝠。徳公49岁生凝蝟。
第7世:凝蝟,讳操,德公长子。昭王乙亥(公元前928)。生。世袭爵侯。原配王氏,次配胥氏,三配李氏。生子三进贤、进贵、进贡。凝蝟公岁生进贤公。
第8世:进贤,讳真,凝蝟公长子。周穆王乙亥公元前1008生。世袭祖爵。原配王氏,次配颛孙氏。生子三宏、容、宜。进贤公51岁生宏公。
第9世:宏公,讳顺,号慎之,进贤长子。周穆王乙丑生。公元前957年世袭祖爵。原配卜氏,次配张氏,三配陕氏。生子二璇、施。査: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02年)、周穆王乙丑即周穆王三十二年;周穆王,在位55年;又称周显德四年(公元前957)。宏公26岁生璇公。
第10世:璇公,讳严,字琢先,宏公长子。周懿王四年庚寅(公元前931),生。世袭祖爵。原配程氏,次配莫氏,三配汪氏。生子一辇。璇公26岁生辇公。
第11世:辇公,号日通,璇公之子。周孝王丙辰(公元前905)生。世袭祖爵。原配李氏,次配鲁氏。生子二赞、舜。辇公23岁生长子赞公。
第12世:赞公,字胜,辇公长子。周夷王戊寅(公元前882)生。世袭祖爵。原配卜氏,次配李氏,三配韦氏。生子三静、仲、晏。赞公28岁生长子静公。
第13世:静公,号善,赞公长子。周厉王乙已(公元前854)生。世袭祖爵。原配汤氏,次配卜氏,三配张氏。生子四洪统、洪美、洪吉、洪彦。静公19岁生长子洪统公。
第14世:洪统,讳郁,字岩,静公长子。周厉王丙寅(公元前832)生。世袭祖爵。辛未年平王即位东迁,王室渐衰,号令不行,列国干戈烟起。公仍守城坚固。原配彭氏,次配端木氏。生子一彦一。洪统公15岁生彦-公。
第15世:彦一,讳和,洪统之子。周宣王甲申(公元前817)生。世袭祖爵。固守城廓。配陆氏。生子二班、瑶。彦-公16岁生长子班公。
第16世:班公,讳煌,号怀沙,彦一长子。周宣王庚子(公元前801)生。世袭祖爵。周平王东迁后,桓王十三年甲戌,楚庄王督假道伐郧、绞二国,战于蒲骚,胜之。遂虎视汉东,因此起意并吞罗国。使屈瑕、斗廉领兵伐罗。屈瑕狃于蒲骚之役,恃勇自用,轻视罗为小国,兵渡鄢水,行列不整,且不设备。于是罗师郭伯嘉与班公商议,会南蛮卢戎国之军于鄢水,合兵攻击。遂至大败楚师。屈瑕羞归楚国,逃到荒谷林中自缢而亡。时人赋诗云日:“胆略骁勇楚屈瑕,征郧伐绞智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戟,空使功名丧谷崖。”事见《春秋传》并《宜城县志》。原配田氏,次配黄氏,三配夏氏。生子三震、雯、零。班公16岁生长子震公。
第17世:震公,讳广英,班公长子。周宣王丙辰(公元前785)生。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原配张氏,次配颜氏,三配乔氏。生子三博吉、博告、博古。震公14岁生长子博吉。
第18世:博吉,讳宣溥,号先博,震公长子。周幽王庚午(公元前771)生。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原配淳氏,次配郭氏。生子二乾、坤。博吉28岁生长子乾公。
第19世:乾公,讳尊太,博吉长子。周平王戊戌(公743元前)生。原配蒋氏,次配郭氏。生子四晖、旺、畦、暄。乾公27岁生长子晖公。
第20世:晖公,讳焕彩,乾公长子。周桓王乙丑(公元前716)生。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税。原配傅氏,次配韩氏,三配曹氏。生子二缙、绅。乾公55岁生长子缙公,有疑。
第21世:缙公,晖公长子。庄王癸已(公元前688)生。后游于鲁国授学,创办罗氏学馆,曰“儒林堂”。晚年撰《儒林罗氏源流记》。有鬲氏生敬、敦。世袭祖爵,渐衰,被楚并吞贡税。原配饶氏,次配姚氏,三配张氏。生子二敬、敦。缙公19岁生敬公。
第22世:敬公,缙公长子。惠王壬子(公元前669)生。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税。原配程氏,次配姬氏。生子一家斯。敬公17岁生长子家斯。
第23世:家斯公,敬公长子。惠王已巳(公元前652)生。世袭祖爵。国势尽衰,被楚吞税。原配惠氏,次配戚氏,三配宦氏。生子三万忠、万通、万严。家斯公生万通公。
第24世:万通公,字思晦,家斯次子。襄王辛卯(公元前630)生。定王乙丑,楚报荒谷之耻,侵占罗国。公遂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墟,山野草林居焉。公薨于蓼宗室,国人逃奔散处。娶骆门茅氏。生子二芳噩(长子逃蜀,合家十九口被楚杀)、苍噩。万通公25岁生苍噩公。
第25世:苍噩公,讳仓,万通次子。定王丙辰(公元前605)生。随父逃难襄阳黄龙洞金瓜墟,山林草野居焉。原配姬氏,次配李氏,三配逢氏。生子二砧、研。苍噩公22岁生长子砧公。
第26世:砧公,苍噩长子。原配巢氏,次配史氏。生子二礼延、元延。研公讳虬,号守良,苍噩次子。简王戊寅(公元前583)生。楚併国,父子逃难黄龙洞山中居焉。原配李氏,次配巢氏。生子三利超、利远、利达。砧公35岁生三子利达公。
第27世:利达,讳闻韶,研公三子。灵王癸丑(公元前548)生。国亡家弱,逃散川上。配关山叶氏。生子一秀扬。利达公15岁生秀扬公。
第28世:秀扬公,讳世正,号瑞杨,利达之子。景王庚辰(公元前533)生。隐居衡州铁炉门。原配单氏,次配刘氏。生子五、明、学、步、涯、圃。即古罗子国猛烈公之裔;永芳公之子:程远、程鹏与程政公是堂兄弟却未载入谱?存疑待考。秀扬公42岁生次子学公明显有误。
第29世:学公,讳国柱,号学文,秀扬次子。敬王庚戌(公元前491)生。国被吞灭,隐逸黄龙洞金瓜墟山林茅屋居焉。原配吴氏,次配彭氏,三配张氏。生子一程政。学公25岁生程政公。
第30世:程政公,讳亿,学公之子。周贞定王乙亥(公元前466)生。斯时王室微衰,各国诸侯多僭。公窥天下无道,不求闻达,逸居楚南洪洞,自称洪洞高士。故今尚存罗洪洞。原配周氏,次配陈氏。生子二秉、乘。程政公29岁生次子凌甫公。
第31世:乘公。讳凌甫,号益,程政次子。周考王甲辰(公元前437)生。周烈王闻,初为狠守。公晚年,显王时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复兴罗国。都于南郡之枝江。生子二:图南、圆南。凌甫公17岁生图南公。
第32世:图南公,讳萄,乘公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二世孙。威烈王辛酉(公元前420)生。荫袭父爵。任中军大夫,从陇西郡。原配陈氏,次配白氏,三配羊氏。生子三守陇、守凤、守凰。图南公18岁生长子守陇公。
第33世:守陇公,讳宣,号连捷,图南长子。威烈王己卯(公元前402)生。荫袭祖爵。周慎觏王辛丑(公元前320年),82岁领家属二十八口,由枝江迁于岳州府平江县居焉。其后因居潭州,即今之长沙也。原配吕氏,次配张氏,三配苏氏。生子二茂峻、茂岫。守陇公20岁生茂峻公。
第34世:茂峻公,讳忠,号中真,守陇长子。居任职陇西而居焉。原配江氏,次配姜氏。生子二宗光、宗邝。茂岫讳直,守陇次子。为建国始祖三十四世孙。周安王己亥(公元前382)十二月十六日寅时生。配韩氏,从陇西郡。生子三宗誉、宗觉、宗举。茂峻公21岁生宗誉公。
第35世:宗誉公,讳弘,茂岫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五世孙。周显王庚申(公元前361)十月望日生。从陇西郡。原配夏氏,次配魏氏。生子二科屏、科呈。宗誉公20岁生科屏公
第36世:科屏公,讳庶,号愉山,宗誉长子,周显王庚辰(公元前341)生。周赧王壬子年仕泰皋都守,历官御史中丞。原配曹氏,次配魏氏。生子四廷荣、廷华、廷升、廷高。科屏公22岁生长子廷荣公。
第37世:廷荣公,讳裒,科屏长子。慎靓王壬寅(公元前319)生。秦始皇癸亥仕四川成都太守,转拜御史中丞。原配徐氏,次配狄氏。生子三复任、复仁、复位。廷荣公19岁生长子复任公。
第38世:復任公,讳嗣薇,廷荣长子,周赧王辛酉(公元前300)生。仕秦为江南徐州太守,秦二世胡亥间为参军,升光禄大夫,拜进爵舍人。解组归田,仍居湖广长沙。殁,葬长沙天心角守陇公墓侧。原配宋氏,次配李氏,三配陈氏。生子三维翰、维怀、维垣。复任公18岁生维翰公。
第39世::维翰公,讳明文,字维汉,复任长子,周赧王己卯(公元前282)生。从陇西郡。秦二世时,职掌九卿,因号曰“九卿公”。配王氏生天朝、天富、天贵、天爵、天禄。维翰公多少岁生天朝公谱书未载,且天朝及君用是取名大忌不合礼制;身为命官更知朝庭法规;应属谱匠别有用心害我姓氏谋反证据暗藏谱中。
第40世: 君用公,讳均,字天朝,号道和,维翰长子,周赧王丙申(公元前265)生。文艺超群,道德全备,忠君爱国。秦始皇末,仕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令,督运官铁使,由洞庭城陵经过,被矶石覆舟,溺死洞庭。其女孝烈偕弟珍寻父不获,号泣投水死。其孝义感动天神。三日溯洄至南津港,抱父尸浮出水面,颜色如生。乡人感其孝义,将尸同葬南津港,并立碑表彰。迨宋理宗间,长沙司院为表其义感云天功绩,上奏朝廷。追封其女为孝烈灵妃,至今呼日“灵妃娘娘”;并封其弟珍为孝感侯。事载湖南长沙志。并在潭州立庙塑像祀之.即今长沙善化县小西门外河街,庙配祀麻痘娘、送子娘三尊合座。公原配郭氏,次配黄氏,三配路氏。郭氏生子珠;黄氏生子珍,女珏。君章袭兄职继任武陵县令,更名君赞,后仕罗县(今湖南汨罗市)县令。君用公20岁生罗珠公。
秦汉时,罗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江西南昌),《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以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经世大典总·招捕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
据罗氏族人考证,古枝江罗国,是古罗国第31世君主罗乘公元前366年所建,自称枝江罗国始祖。罗乘公,讳凌甫,号益,程政公次子。周考王甲辰(公元前437)生。周烈王闻,初为狠守。公晚年,显王时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复兴罗国。都于南郡之枝江,楚南荆州府枝江县旧有罗国城,公所迁之处也。即今湖北省枝江市顾家店镇的罗家冲村和罗家河村一带。传曰:“周末徙枝江。”指公之南迁事。公复国后,追寻源流,取祝融火正(开宗始祖)徵字之韵,切匡正(罗国始祖)陇西之音,从郡叶音曰“陇西郡”,以国为氏,自此而起也。周显王庚辰殁,寿九十七。葬枝江城北,坐北向南。事载《枝江县志》。原配孙氏,次配袁氏,三配姬氏,四配董氏。生子二:图南、圆南。图南周考王甲辰(公元前437)生;圆南威烈王辛酉(公元前420)生。凌甫公17岁生图南公。
古枝江罗国君主经过46年的经营,传到第33世守陇公就寿终正寝。守陇公,讳宣,号连捷,图南公长子。威烈王己卯(公元前402)生。荫袭祖爵。周慎觏王辛丑年(公元前320),守陇公82岁时,领家属28口,由枝江迁于岳州府平江县居焉。其后因居潭州,即今之长沙也。自古传曰:“罗氏起脉,望出长沙。”公于周赧王丙辰年(公元前305)周慎靓王十六年八月初十日殁,寿九十八。葬长沙城内天心角,今墓迹犹存。原配吕氏,次配张氏,三配苏氏。生子二茂峻、茂岫。茂峻公生于公元前315年丙午,纪年为周慎靓王六年;茂岫公生于公元前305年丙辰,即周慎靓王十六年。守陇公20岁生茂峻公。
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柏林南房颖公曾主持编篡《豫章罗氏族志》,写有《豫章罗氏源流总序》,先祖源流上溯到祝融。遵生公后裔、豫章32世仪贞公,唐末仕盐铁使还乡,由西山隐吉水,带去一份豫章世系谱。北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裔孙元杰公(豫章第35世,仕直龙图阁学士)徙居福建宁化,再收集了永平、襄阳、长沙、豫章西山、山东、浙江等处的家谱资料,于114岁高龄督侄立行公(豫章第36世)纂修族谱,并集欧阳修、刘敞二先生作序,历时六年(1049-1054)告成,已经上溯到祝融,编撰了《罗氏流传世谱》。后来又征集到苏东坡为罗氏家谱写的《罗氏谱赞》:豫章世家,洪洲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以此家声,遗风善俗。——眉山苏轼题。
据枝江市顾家店镇罗家河村、罗家冲村一带的罗氏族人传承的江西豫章堂《罗氏族谱》记载:江西始迁祖罗珠公之父君用公 终于长沙,君用公的祖先居汩罗。而汩罗族人是由枝江罗国迁去。看来,今枝江市顾家店镇这一支罗氏族人历经了3000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大变迁以后,他们重新找到了古枝江罗国的归宿,应是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些记载古枝江罗国的历史文献,对于我们研究枝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据考,枝江罗国旧址的罗氏宗祠在今枝江市顾家店镇罗家河村。罗氏字辈是:希修德传家 太极烺均 文明启运 忠厚延祥 永昌华记 从选慎邦。
参考文献:
《周礼·夏官·罗氏》;《礼记·月令·季春》;《礼记·郊牺牲》;《左传·昭公五年》;汉许慎:《说文解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郭璞:《尔雅》;唐杜佑:《通典》;宋罗泌:《路史》;元《经世大典总·招捕录》;清代秦嘉谟补辑:《世本》;清同治版《枝江县志》;清光绪版《湘阴图志》;《清一统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民国三年《罗氏族谱》;民国三十年七月《罗氏通谱·源流考》;欧阳运森:《千古枝江丹阳聚》(《三峡文化》2016年第6期);李粉良:《浅谈古罗国》;罗河胜:《罗子国的兴旺》;sec674(网名) :《古代有罗国吗?》卢旦华:《古代历史上的楚灭罗国》;罗厚兴:《流水罗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本文作者欧阳运森:枝江市董市镇马家冲村人;宜昌市夷陵区副县级退休干部)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