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罗氏文摘

楚文化研究课题之:古枝江罗国初探(2-1)

时间:2021/1/16 20:33:03  作者:欧阳运森  来源:罗氏文化网  查看:3240  评论:0
内容摘要:楚文化研究课题之:古枝江罗国初探(2-1)欧阳运森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是为枝江罗国。枝江罗国从第31世罗国君...

楚文化研究课题之:古枝江罗国初探2-1

欧阳运森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是为枝江罗国。枝江罗国从第31世罗国君主罗公于公元前366年建国,传承了3代,至第33世守陇公公元前320年他82岁时带家属28口迁于岳州府平江县居焉。枝江罗国历时46年可是,这个商、周时期的古罗子国,在古代史料中却寥寥无几,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考证的。

 

罗国的起源
    据笔者家藏民国三十年七月《罗氏通谱·源流考》记载: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的一个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之后改姓熊,属于同姓同祖。清代秦嘉谟所补辑的《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注:“案(按):《秘笈新书》引《姓纂》,以罗为祝融氏。”《姓苑》也说是“祝融氏之后”。《姓氏急就篇》则认为:“罗氏,颛顼后,是则卷章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是为受姓之始。”《通志·氏族略》:“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本来祝融是颛顼之后,更说明罗系颛顼系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和荆楚同一祖系。
    至于罗系熊姓,据《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疏:“《正义》曰:‘罗,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曰:“罗,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姓焉。是则熊姓又似出芈姓也。”张澍注《世本》说:“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顾亭林以罗为芈姓,非是。”罗泌《路史·国名纪丙》也说:“罗,熊姓罗君也。”又《后纪八》云:“罗,熊析也。”又云:“濮、罗、归、越、夤、滇、麇、麋、芈蛮,皆芈分也。”《路史》明确地指出罗本姓熊,是芈姓的分支。可见罗为熊姓,系荆楚的分支,荆楚的先祖季连,始姓芈,系祝融吴回之孙。季连的孙子叫穴熊,以后成为荆楚国君熊姓的来源。据此,说罗是颛顼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都没有矛盾,却只能说是和荆楚同一祖系。至于说罗是芈姓也好,熊姓也好,原也一致,因熊姓来源于芈姓,并无任何抵牾之处。
    关于罗字的来历,《尔雅》云“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疏:“罗,鸟飞张网以罗之。”《诗·王风·兔爰》云:“雉离于罗。”传:“鸟网为罗。”《礼记·月令·季春》:“田猎置罘,罗罔毕翳。”注:“罗罟曰罗罔。”杜甫《遗兴》诗:“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
    关于罗网发明的时间,据张澍粹集补注的《世本》云:“句芒作罗。宋衷注:句芒,伏羲臣。”《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可见华夏族在很古的时候,就已发明罗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一种工具。如内蒙古东部的虎尔哈部,据《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载,“虎尔哈”,意为“大围网”,用以打鸟雀。则古老部落以此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此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这个罗部落是则荆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来的。大概当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里)的时候,罗便活动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载:“罗山,大(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载:“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唐武德四年又建为罗州。其实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大罗山就没有这种说法,应是《路史·国名纪丙》所说的:“罗,熊姓罗君也。”注“故信阳有罗山。”指出罗最早在罗山,罗山即因罗曾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命名的,今为河南罗山县。

《左传·昭公五年》:“楚子以馹至于罗汭”。又云: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汭,次于莱山。俞正燮《癸已类稿》卷二《棫林、罗汭、莱山义》称:“《河南志》谓罗汭在罗山(县),莱山在光山(县)。……当以《河南志》为是。”也认为罗山是古罗汭,说明为古罗人之地。所谓罗汭即罗山之东的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入淮水。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捕鸟最优越的地方。

这个地方,直至解放以前,仍森林茂密,鸟类群集农民每于春秋两季的夜晚,于山冈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围再围以围网,那成千上万的鸟群,纷纷朝着篝火猛冲俯扑而来,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头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挣扎。没有死伤的,则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晕头转向,向四周乱窜,结果都撞入周围预设的大围网之中。篝火周围便铺起一层厚厚的鸟体,个别振翅欲飞的鸟,却被农民用棍挥舞击落在地。往往满载而归,成为人们的佳肴。

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时代,人烟稀少,森林更为稠密,鸟类更加多,罗人的捕鸟收获更应多若倍了,对以鸟肉来维持季节性的生活,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当时的事实。罗人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麇集的优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罗人田猎鸟兽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吕,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荆楚,罗是荆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域的荆山、楚水叶,罗人也迁到楚北面罗山、罗水,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二百三载:“罗山,在正宁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入宁州界。《元和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白眉初《秦陇羌蜀四省志》载:“罗水出子午岭,西流至峡西县会泾水。”

罗山,系子午岭西来的一以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为罗川县。这个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邠地的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共同联合以抵抗商人。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国的首领,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肃庆阳县南古彭阳县)一带。到了周武王灭商时,才封罗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子国。

罗国的兴旺

罗子国的建立,标志着周王朝对罗氏部落的肯定和对罗氏族人的信任。宜城罗国,方圆百里,属地虽然不大,但也是一个子爵诸侯国。罗子国侯族及其部落国民,勤勤恳恳,忠于周朝,护国爱家,严格执行“大罗氏”“鸟正”“木正”职责。相当于负责管理和经营周王朝的林业、畜牧业、鸟雀业事务。

《周礼·夏官司马》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罗氏司马官,负责掌管用罗网捕捉在低空飞翔的鸟雀,到了寒冬腊月天子大祭之际,则使用细密的罗网,围取鸟兽。一般是在上方用火焚杀,将罗网铺张在下,被烧伤的鸟雀纷纷掉在或撞在罗网上。“罗氏”官员将捕得的鸟兽贡献给天子,用作祭品或赏赐给诸侯。到了第二年仲春二月,就用罗网捕捉惊蛰后复苏的黄雀、鹌鹑之类的鸟雀、禽畜,肉为食,羽为衣。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喂兽之药,毋出九门。”罗文华主编的《罗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有详细的记载:罗子国子民捕捉春鸟,并非滥捕,而是有计划、有节制的。季春三月,禁止把各种捕猎用具和毒杀鸟兽的药带出城门等九门之外使用,因为这时正是鸟兽哺乳繁殖时节,此时捕捉一只,就可能伤害几只甚至上十只生命,这对于生态平衡是极为不利的。俗语说得好:“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所以《周礼·夏官·罗氏》记载:“罗氏掌罗乌鸟。”

西周王朝,每年四季都要举行狩猎活动,春季为“春搜”,夏天为“夏苗”,秋猎称“秋狝”,冬猎为“冬狩”。大体都由“大罗氏”全程陪同,或由“罗氏”将捕获的“六禽”“六兽”奉献给天子。所谓六禽,是指雁、鹑、鸲、雉、鸠、鸽等;所谓六兽,是指麋、鹿、熊、麇、兔、野猪等。每逢狩猎活动时,真是戎车飞驰,马嘶人喊,放鹰纵犬,矢石如雨,野兽应弦而毙……何等壮观的场面!

《礼记·郊牺牲》记载:“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礼记》的记载,《罗姓史话》注释云:罗子国属下设有众多大大小小“罗氏”司马武官,除了掌管、捕捉鸟兽外,还代周天子负责收纳四方诸侯贡献的鸟兽,然后一起呈献给朝廷作祭品。同时,朝廷赏赐给四方诸侯的美女和马鹿之类,也由罗子国“大罗氏”代表朝廷交给各诸侯使者,并慎重地宣告周王朝的旨意,劝诫诸侯们不要沉溺于田猎和女色,以免遭到亡国之祸;也不要贪恋财货,聚敛囤积,与民争利,以免激起百姓的反对。

可见罗子国的地位并不低,而且很得到西周王朝的重用。桓潭《新论》说:“鹰鹯鸷鸟,而罗氏教之猎。”罗氏不但能用罗网捕捉鸟兽,而且驯养了大批猛禽,以逐捕鸟兽,可以想见那种围猎的场面是相当壮观的。罗子国建国后,族人诚实厚道,忠君爱国。为官的执行“鸟正”“木正”“大罗氏”职责;为民者生息于斯,筑巢安家,男猎女织,富国强兵,保卫疆土。

罗子国为了生存和发展,部分国民向东走出山林,迁到汉水之滨的宜城西20里的罗川城。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部分族人从结网捕鸟转向“竭泽而渔”与“春献鳖蜃,秋献龟鱼”的捕鱼作业。正如《诗经·小雅·鱼丽》唱道:鱼丽于罶,鳝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罶,鲜鲤。

真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罗氏”国民的职责所在。从而,罗子国的事业逐渐兴旺发展,罗子国的实力也逐步得到增强。

与周、楚的关系

笔者家藏民国三十年七月《罗氏通谱·源流考》还记载:“吾族谱牒以大成谱为最古,亦以大成谱为最确。”《江西罗氏大成谱》源流世系记录中,保留着完整的史料建国始祖郐公,因镇守宜城有功,敕封宜城侯。此处有罗水之阳,故国号为罗,追赠安南王,在襄阳宜城、房州交界处,今南漳县东南80里处,尚有古罗国城遗址是也(事详《宜城县志》)。二世奕芳、三世祥公、四世甲应、五世文波、六世德公、七世捷公、八世进贤、九世宏公、十世璇公……传至周宣王十一年(前817年)我祖十五世彦一公,都是子袭父爵,守家护国,代代相传。经历208年长时间在安定环境中蕃衍与开拓,罗子国逐渐繁荣和发展,并与周王朝和邻国和睦相处,举国上下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据《周礼·夏官·罗氏》载:“罗氏掌罗乌鸟。”注:“能罗罔搏鸟者。”秦嘉谟辑补《世本》称:“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礼记·郊特性》云:“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罗氏致罗与女。”《周礼·夏官·大司马》载:“罗弊致禽以祀枋。”注:“罗弊,罔(即网)止也。”可见罗人的首领曾任周朝捕鸟之官,还将捕得的禽鸟贡献给周王,以充祭品。更可说明罗山县的大罗山,是因大罗氏活动过而得名的。这时罗所在地的正宁县的罗山和罗川,因靠近周都,才能在周的朝延中任罗氏官职,如果这时远在湖北的房县或宜城,相隔千多里,决不能远至周都任职,更说明甘肃正宁县的罗山、罗川为罗的住地是切合实况的。罗人不但用罗网捕鸟,这时还发展到养了大批“鹰鹯鸷鸟,而罗氏教之猎。”驯养这些猛禽以逐捕飞禽。
    由于罗在周较近,所以周王朝便侵迫罗、楚,他们便越过秦岭沿着淅水南迁。当楚王迁至淅川的丹阳时,罗也沿汉水南迁至湖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依附于楚。《姓氏罗急就篇》认为“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姓考》说:“罗国,即房州地,后灭于楚,以国为氏。”邵罗《姓解》也说:“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
    罗子国后又再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罗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环境。《水经注》:“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路史·国名纪·丙》也说是“在襄(阳府)之宜城。”证实了罗国所在地确在今湖北宜城县的罗川城。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楚武王国势强盛,楚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国首当其冲,便遭楚国不断的侵凌。《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国派兵征伐绞国,“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注:罗“国在宜城西山中。”次年春,楚屈瑕伐罗,……(师行)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这次罗、卢两国乘楚以大国自骄,痹无备,夹击楚军,把楚国打得大败,主帅自缢,其馀将帅被俘,使楚国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国的势力还很强大。但因楚毕竟是个大国,“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罗国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随之前。否则,楚国决不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国,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随国,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邓国。所以,楚灭了罗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罗国的灭

楚武王灭罗的时间约公元前691年。楚灭罗国,实质上就是“煮豆燃豆萁”。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西(今南漳东南)。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汨罗。

罗氏的得姓始祖匡正,名,出生于商纣甲寅年,也就是公元前1098年的匡母生。由于辅助周文王夫于灭纣,予周有功,被封于宜城,是一个子爵之国,负责为周室镇守楚北。根据历来罗氏族谱的记载,当时匡正的封地,共有南漳县等八十里,由于当地有一条罗水,所以就定国名为罗——这个地方,就是今湖北省的宜城县一带,是罗氏族人的姓氏始祖。与周天子的其他诸候和附庸一样,匡正所开创的罗国,爵位也是世袭的。

 楚武王为何要灭罗?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伐绞(今湖北郧县西北),问其与郧合谋袭楚之罪,行军路线是从东南往西北走。位于楚东南的罗人企图乘机偷袭楚都,罗大夫伯嘉受命到彭水(今南河)去侦察(罗人谍之)。伯嘉一而再、再而三地点算楚师渡彭水的人数,不禁忘形,被楚人发现了。伯嘉带回侦察到的情报,大慨是楚军主力没有全部出动,所以罗国就按兵不动,没有偷袭楚都。原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楚人既然发现了罗人的意图,认为罗对楚有二心,必须教训一下罗国。“次年春(楚武王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春),楚武王命屈瑕攻打罗国。

屈瑕曾打败郧、绞两国,倨傲轻敌,为了尽早攻克罗都,督催全军尽快渡过鄢水(今蛮河),队列错乱也在所不惜,以致渡过鄢水之后不成队列了,行近罗都时,正面有罗国军队迎击,背后又突然出现卢戎国军队偷袭,楚军腹背受敌,迅即溃败。屈瑕因退路被罗与卢戎两国军队截断,不得已,率部南逃竟到到了荒谷(今江陵境)一带。屈瑕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这次罗、卢两国乘楚以大国自骄,麻痹无备,夹击楚军,把楚国打得大败,主帅自缢,其余将帅被俘,使楚国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国的势力还很强大。但因楚毕竟是个大国,未伤根本。“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伐罗之役,楚师虽然溃不成军,但其死伤并不惨重。

此后八年之中,武王改变了只图远略、不恤近患的一贯作风,实行稳步推进,在巩固腹地的基础上开疆拓土。罗国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691年,楚武王伐随之前。否则,楚国决不可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国。所以,楚灭亡了罗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信息,罗国在当时为了有效地对抗楚国的扩张和侵略,曾和汉东的随、唐等姬姓国家联姻,结成联盟,共同抗楚,也就是说,在抵抗楚国侵略方面,罗国不畏强国,态度一直是积极的。

 楚武王灭罗的时间,因史无明文记载,后世说法不一,有说公元前693年,有说公元前690年等。楚学专家张正明先生《楚史》注中有云:“楚灭罗、卢、鄢,文献阙如,但据武王末年伐随和文王元年迁郢推测,这三国最迟在公元前691年已为楚所灭。”据此,后来说楚武王灭罗的时间用“约公元前691年”。

于罗的灭亡原因,说法不一。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谏周襄王说:“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罗则季姬,……是皆外利离亲者也。”注:季姬,姬氏女,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外利,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这个季姬,很可能是汉东诸姬国君的女儿,与罗联婚。”含有共同抵抗强楚的目的。至于把罗的亡国原因,归咎于季姬这个妇人,未免过分。但罗子胜楚而骄,发展为骄奢满腔热情佚,不能团结群众,却是亡国的主要原因。
    从公元前1044公元前596年,罗国共存在448年,虽然罗国已经从历史上消亡,但罗姓并未消失,一直传承至今

罗亡国后,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氏,或为罗侯氏。《姓氏急就篇》说:”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其后号罗侯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二也说:“罗侯,罗君之后,子孙氏焉。”《姓解》也称:“罗侯,即上罗国子孙,为楚所灭。有国日,尝封侯者,又自称罗侯氏。”《通志·氏族略》载:“罗侯,罗君之后,支孙我廿。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路史·后纪八》云:“罗,……后也入楚,有罗氏,罗侯氏。”苏轼《万石罗文传赞》中也说:“罗氏之先,无所见,岂左氏所称罗国哉。”国亡,以国名为姓,这些都是周、秦时期,亡国、失邑之君主、大夫的子孙所惯行的通例。

 

(本文作者欧阳运森:枝江市董市镇马家冲村人;宜昌市夷陵区副县级退休干部)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