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罗氏文摘

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时间:2018/3/29 0:27:30  作者:罗明奎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9838  评论:0
内容摘要: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有关罗姓祖先的起源,在网上有几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罗姓的祖先起源于重黎祝融氏或氏吴回祝融氏,而重黎或吴回兄弟俩的上三代是颛顼帝,颛顼帝的上三代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 其中另一种的观点则认为:羅姓的初祖是起源于,远古时期结"羅网"捕...

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本文作者:浙江-罗明奎

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有关罗姓祖先的起源,在网上有几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罗姓的祖先起源于重黎祝融氏或氏吴回祝融氏,而重黎或吴回兄弟俩的上三代是颛顼帝,颛顼帝的上三代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

   其中另一种的观点则认为:羅姓的初祖是起源于,远古时期结"羅网"捕鸟,造羅字,并辅佐伏羲建立政权的功臣,同时又是作为伏羲儿子的“句芒”。

   在今年2018年的最近,本人在网上翻阅罗氏家园的许多文章时,偶尔发现其中有一篇中华罗氏付会长罗宇然先生在2017年9月12号发表的:《句芒是罗氏初祖》的文章。罗宇然先生说:"羅姓的初祖,是黄帝吗?敝人十余年的研究结果,确定羅姓的初祖不是黄帝,是创“羅”字的句芒(goumang勾王)。句芒,何许人也?句芒,伏羲之子,中国第一字“羅”的创造人。羅作为中国第一字,其依据是什么?羅真的是中国第一字吗?中国史前史,是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授传下来的。中囯古代神话文化是不发达的,没有对历史原始造成虚枉的渲染,对史实没造成太大干扰和影响。因此,具有相当踏实的可信度。"

   罗宇然先生继续说:“句芒最初创作羅,最早创作了中国的第一个方块字,最初为羅人贴上了文化的标签。中国的文字,是句芒在模仿结绳文化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古籍以及发掘的古简和考古文献记载中,没有任何姓氏先于句芒创字之前而为姓。任何姓氏都是句芒创字之后,逐渐得姓。在句芒创字之前连文字都没有何来姓?姓是中国文字存在后的产物,除羅姓外,其于姓氏应在黄帝之后,从陆终六子的祝融八姓开始,才有姓的概念。到春秋战国,孔子正其姓,编其辈,世人皆效仿。汉朝开姓赐姓,姓才开始普及,以姓取名,以便呼应。句芒为羅氏初祖,有史可鉴,后裔应认肯为得姓之源,不可非议。任何先于句芒未创羅字之前的所谓得姓者,都是无稽之谈。羅姓出于古芒氏,是因为在父系时代,强大的射鸟氏,羅姓以高人一筹的网罟羅雀技能,统治各大小部落,并先于其他姓氏所得姓数千年。羅氏以羅图腾为姓,并非以国为姓,切勿以讹传讹,误导后嗣。”


   还有一篇文章是罗继云先生写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文章。读过这两篇文章对大家是可以大有启发的。当大家看过这二位关于中华罗姓起源中比较有影响力文章的论述之后,一切想知道、想关心罗氏祖先源头在哪里的人们,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人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罗宇然先生他确定:“羅姓的初祖不是黄帝,是创“羅”字的句芒(goumang勾王),句芒”。“罗宇然先生说:句芒“何许人也,伏羲之子,中国第一字“羅”的创造人”。

   但是本人认为:创造羅字的人并不等于应该是罗氏的初祖,创造羅字的人同是不是罗氏的初祖是没有必然的连带关系的。比如是象仓颉、沮诵等人是黄帝的时代为华夏民族创造了许多汉字的人,而其中必定也创造了包括:赵钱孙李等后来当作为中国姓氏的汉文字。但仓颉、沮诵他们并没有成为这些汉字姓氏人的开宗初祖。而且据说:“句芒”这二个字,也并非是真实的姓名,“句芒”这二个字据说,如同”祝融氏“这三个字一样,都是上古时代官职的名称。据说:“句芒”的官职级别如同后来的"大司马"和再后来的"礼部尚书"差不多。

 

   不过罗宇然先生的观点认为:在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建立罗国之前,甚至在黄帝时代之前的中华大地上早已经有使用"羅"网工具捕鸟的氏族或部落存在。而这罗部落人群的后代也就是后来西周时期的罗子国人,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光就这一点也是足可以使主张罗姓唯一起源于黄帝的中华罗氏前会长河胜先生的理论已经无法全面的自圆其说;无法全面的否定罗姓有可能出于罗氏族或罗部落的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可能。

   我认为:只要罗部落先于罗氏建国之前确实已经存在,那么建国始祖匡正公他本人和他的直系祖先及他所领导或统治的成千上万的罗部落平民祖先的源头就有可能源自这个罗部落本身,而不是源于黄帝。

 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然而前中华罗氏会长罗河胜先生却批驳罗宇然先生说:“古书明明白白记载:古者“句芒初作罗”的“罗”字,“是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是捕猎、捕乌、网渔的“罗网”,并非宇然宗彦所说姓罗的罗。”

不过本人倒认为:捕猎、捕乌、网渔的“羅”网同“姓罗的罗”和罗姓起源的“羅”确实应该是有密切相关联的。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的地方之所以被称为罗国。不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善于结“羅”网捕鸟的罗部落存在吗?这个部落之所以称之为:“羅”部落。就是因为他们所结的捕乌工具网的名称的读音是luo就叫“羅”字。在远古的时候整个社会还没有文字,人们之间要进行交流只好把它这个象网一样的“羅”网画成简单的图片,才能表达给其他人知道;而这个图片可能就是最初的象形文字的“羅“字。当初的这个甚至比有些甲骨文还早的象形文字的“羅”字是怎么画、怎么写的?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象形文的“羅”字是不是比其它象形文字出现的更早或迟一些,我认为:现在已经并不重要了,也没有必要争论了。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当时有这样的一个罗部的落存在。而只要证明这个部落的先人就是罗姓的最早的祖先就行了。而且也如罗氏家园里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文章作者罗继云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个罗氏族和罗部落所到之处的山、田、水、川、镇都在以这个“羅”字命名。而这些上古罗人所到之处的山名、地名、水名直到现在都好象已经变了当时罗人所经历、居住、活动过的化石一样已经定格在那里。相信现在是谁也无法把他抹去的。

 

  而现在网上有一种简单的,了近话却说:当时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的那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之为罗国;是因为当时湖北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在上古有一条河,而这条河的名称叫做:“罗水河”。所以在这条河附近的地方就被称之为罗国。

其实以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因为它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的。因为他们殊不知道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之所以有一条罗水河,不就是因为当初这个地方有一群善于结“羅”网捕乌的羅部落人群的存在;或者有这个善于结“羅”网捕乌的羅部落人群的后代现在居住在这个地方了,不管他们是从其它地方迁移到了这个地方来了,所以这条河就叫做:罗水河了。而不应该是其相反。

   其次我猜想:当初周王朝之所以封匡正公为宜城侯,也有说是安南王的。我想不外二个原因:其一可能是因为匡正公带领罗部落的人群追随周武王灭纣有功。另一个原因就是匡正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罗部落存在和支撑。如果没有这个庞大的罗部落人群的存在和支撑,那么你匡正即使有功于周王朝或许也无法被周王朝封侯、或封王的。但如果你有这个庞大罗部落人群的存在和支撑,即使你匡正没有灭纣的功劳,而周王朝为了安抚这个罗部落的人群,只要你匡正公所领导或统治的罗部落人群愿意接受他这个中央周王朝的领导和统治并交纳税贡,他这个周王朝封你匡正为这个部落的首领,成为他中央王朝管辖下的诸侯或国王,试问对他周王朝有什么损失没有?而他们周王朝又有何乐而不为呀。其实周王朝封匡正公为: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为罗国,他们周王朝自己并没有给出一点地盘和人口于你,而只是承认了你这个早已经存在于这个地方的罗部落;并承认给你一个适当名份和合法的地位而已,而这种承认实际上也是互相、互利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其实这个罗氏族,罗部落事实上或许早在句芒发明结“羅”网捕飞鸟之前千年、万千年已经存在。只不过在上古史前这群人有多少人口、称作什么?叫作什么氏族?什么部落?它象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奥洲的土著居民的有些氏族和部落在五、六百年以前那样,我们现在也无法知道他们当时的名称一样,而实际上已经存在。而这个上古史前的罗部落或罗氏族的先人也一定会象其它的原始部落和氏族一样:也曾经经历过只有知道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婆的外婆是谁;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祖父......,是谁的母系社会。而只是到后来才进入了父系社会,只是后来这个部落里出了一个发明结"羅“网能捕鸟的能人并在部落内外得以推广。而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是这个发明结"羅“网能捕鸟的能人?还是他的后人?还是他所在这个部落里的领导人?是在上古华夏伏羲神农氏的政权机关里当上了称之为:叫做“句芒”的官员。是从这件事情之后我们现在就称这个部落为罗部落。后来这个罗部落又有了这样的一个国名,后来这个罗国被楚国灭了,后来这个罗国人群的后代,就散居到全中华各地乃至海外。今天大概有罗姓人口一千多万人,毫无疑问今天姓罗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就应该是上古时代这个罗部落人群的子孙后代。

   大家也可以再深入一点的分析一下:而事实上匡正公他并没有象周初有名的姜子牙那样带领周王朝的西歧部队直接的去讨伐商纣,同时匡正公他既不是周王朝灭纣的统帅、也不是周王朝的将军。而匡正公他也不可能是自己一个人去追随周武王,而成为伐纣臣功的。而他带领的应该是这群罗部落的人群去追随周武王,向纣王的中央朝廷造反的。而匡正公和这个罗部落人群和的关系,他们之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臣和民之间的关系,而且应该和这个罗部落人群是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才对。因为在上古时代只有,有相同血缘的人才可以领导和统治这个部落的,所以我认为: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的上代、上上代也应该是在这个中华大地上早已经存在千年、几千年的罗氏族、罗部落中的其中一员才对。才能顺利成章。

   否则的话除非是匡正公的上代或上上代是从黄帝或王室的下代中派遣到罗部落中担任和世袭罗部落领导人的职位。不过后一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作为各部落盟主的黄帝派遣自己的子孙后代到其它部落中去担任领导人的职位,本身也会受对方部落抵制的。弄不好这种被派遣人甚至有被对方部落变成人质的可能。而派遣一定是有条件的、有记录的才可以为被大家所采信。

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再其次我们再回到罗姓的源头是黄帝说。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所有罗姓的家谱的记载中,罗姓的源头来自上古的黄帝说,都是绝对占有绝对优势的。他们博古通今从古书上摘章引句,貌似千正万确。但是本人发现问题和疑点还是不少。

   一,在罗姓起源于黄帝的一种说法中,其中有一种说法的路线是从黄帝至吴回祝融氏。“黄帝的后三代是颛顼帝,颛顼帝的后三代是:吴回祝融氏,吴回祝融氏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生了6个儿子:樊、惠连、葳、求言、安、季连。这6个儿子后来分化为8个姓,史称“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季连姓芈,季连的子孙后代中有个叫穴熊的,是此后荆楚国君熊姓的起源。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

按照上述这段话的说法:不但罗姓同楚的先人芈氏、熊姓、妘姓是同宗。而且根据有关史资料记载:楚国的先人鬻熊因周文王拜他为师,他辅佐周文王有功,周武王灭纣成功以后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追封功臣后裔时,封鬻熊的的曾孙熊绎于楚蛮,建立楚国。同时也有记载鬻熊也被他的子孙后代奉为楚国的建国始祖。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罗国的建国始祖匡正公同楚国的建国始祖鬻熊,前后大概只有相差四、五十年而已。因此匡正公同周文王之师鬻熊可能最多仅相差二代人左右的年龄了。如果“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指的是在鬻熊的下代才开始罗姓的分支的话,那么鬻熊不但是楚国君主的祖先,而且鬻熊应该同样是匡正公最近的直系祖先了?如果按照以上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鬻熊不就等于是匡正公的嫡亲的父亲、爷爷或者最远是太公了?应该比鬻熊的曾孙熊绎是更近一至二代的直系祖先了?但是鬻熊的曾孙熊绎借鬻熊的光被周王朝封给楚蛮,建立了楚国,为什么同样是作为鬻熊直系后代,甚至更近的匡正公却没有借鬻熊的一点点光?为什么罗氏宗谱和有关史料根本没有记载:匡正公同周文王之师鬻熊有一点点相关联的信息?如果匡正公离鬻熊真的是这么近的直系后代,那么罗氏的家谱怎么会没有一点点的信息记载?你们以为这样可能吗?

   更奇怪的是我今天发现在〈罗氏家园〉里其中的一篇《罗国及其君主世系间要》的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段奇谈怪论说:"熊匡正,是楚国开国君主熊绎的次子,熊绎又称楚孝公,周武王十四年(公元前1119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3年)建立,当时楚孝公的次子熊匡正因镇守宜城,为周王室向淮、汉流域发展势力、镇压徐夷有功,被赐封于罗地(今河南罗山),始有罗国,子爵,熊匡正因此被称为罗郐公(宜城侯)。"。

   对于上古的历史我本来也不太感兴趣的,不过最近为了写好这篇:《探索罗氏祖先之源头》的文章。因此在网上有关罗氏祖先之起源的文章读多了,据说:楚孝公熊绎之所以被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为楚蛮、建立楚国。主要是因为周成王的祖父周文王曾经拜熊绎的曾祖父鬻熊为师。因而鬻熊有功于周,周成王才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蛮、建立楚国的。其实我猜想;可能还有另一种原因,那就是在熊绎被周成王封为楚蛮、建立楚国之前,一定也已经已有了自己所领导和统治的地盘。而这个地盘里的族人在早期肯定也同楚人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人。

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而匡正公是因为追随周武王灭纣有功才被封为宜城侯的,而且根据有关方面的记载:匡正公的年龄是要比熊绎大20多岁的。因此本人认为: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是楚孝公熊绎的次子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而且这种错认楚孝公熊绎为祖先的后果不但是弄错一代祖先的名单,而有可能是弄错了整条路线。可以说在探索自己上上代的祖先的时候,没有比犯这种错误的认祖,是有更糟糕的事情了。错认熊绎为祖先是比错认黄帝为祖先性质是不相同的,黄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即使错认了也没有大碍。而熊绎却不同,你错认了,就等于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因此本人建罗氏家园和其它罗氏网站能继续的刊登有建设性的文章进行争论。真理一定会越辩越明的。〉

 

   同时本人也没有能从罗氏家园的所有宗谱中找到从吴回祝融氏至鬻熊的几十个世代中的任何一个世代的名字。吴回祝融氏至楚国先人鬻熊的几十个世代,我还是在中华熊姓的起源的某篇文章里找到的,不过在中华熊姓起源的某篇文章里,从吴回祝融氏至楚国的先人鬻熊一共只有30个世代。如果罗姓建国始祖匡正公是鬻熊的直系下代的话,那么按照楚人他们的世代推算: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最多一共也只不过是30几代人的距离罢了。同时更有正宗的周王朝后人在他们的姬姓宗谱记载中:从黄帝到周文王姬昌一共只有19个世代。但是按照罗姓起源于黄帝还有另一种的说法是里:从黄帝至重黎祝融氏再一直至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这条路线以黄帝为1世,共有67个世代。而且每一代的妻子或夫人是何方何地女子都有明确记载。。而在罗世家园中的《罗氏百代远祖世系图》的这篇文章中也可以找到从黄帝、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一共也有67代人,而且每个世代的妻子或夫人是何方何地女子也都有明确记载。其次还有在《罗氏家园》的另一篇文章里:从黄帝、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一共是40个世代。

 

   从以上姬、熊、罗三个不同三姓氏族谱的记载中:大家可以发现三个姓都以黄帝为1世,开始一直往下至周文王的那个时代。按照正宗的周王朝后人在他们的姬姓宗谱记载中从黄帝到周文王姬昌一共只有19代人。按照熊姓宗谱,从黄帝至鬻熊的世代共计只有36代人。而按照罗姓通谱从黄帝至匡正公一共有67代人,也有共40代人的。这三个姓氏的宗谱都上至黄帝为1世开始,都下至基本上于周文王的那个年代为止,各姓所记载的世代的多少差别竟有如此之大!当然姬姓宗谱的记载从黄帝到周文王姬昌一共只有19代人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从黄帝至周文王至少也需经历一千六、七百年以上的年代,但只有18代的距离。这样每代代差至少会达到90岁左右,父子之间的每代代差在90岁左右当然是根本可能的。按照熊姓宗谱:假如以1700年除以35个世代,每代代差也在48岁以上当然这也不可能,假如按照罗姓宗谱以1700年除以66个世代,每代代差近26岁,这基本上虽然还差不多。但是姬姓和熊 姓的错误并不代表罗姓宗谱所记载的世代是正确的。因为姬姓和熊姓他们的错误或许只是世代被遗漏的错误,而路线是正确的。但罗姓宗谱在这个问题上貌似正确的,而实际上反而隐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现在全国几十万姬姓人口却正是周王朝君主的正宗后代,而现在的熊姓也正是楚国君主的正宗后代。而且周王朝的君主和楚国的君主又都是当时大国的君主,如果历史和古籍的记载连大国君主的上代至黄帝的世代都无法正确的记录下来,那么作为小国罗姓匡正公至黄帝的具体世代又怎么能够被历史和古籍正确无误记录下来呢?但如果离开历史和古籍的正确记载,那么从黄帝至匡正公的具体的世代的名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因此这条路线确实有好多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可能是从匡正公至黄帝的这条路线从中途接错路线,这也是说不一定的事情。

 

   其二,就是从罗姓起源于黄帝的另一种说法的路线就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帝、颛顼帝的曾孙是重黎祝融氏。《重黎祝融氏在帝喾时代,据说:重黎祝融与南方水神共工作战不力,因而被帝喾殊杀,继而起用了他的弟弟吴回祝融氏》。

   而这条路线正是:以黄帝为1世,重黎祝融氏、吴回祝融氏为7世的直至往下通向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为67世,及罗氏家园中的另一篇《罗氏源流本始附考》文章中从黄帝吴回祝融氏通往至罗国建国始祖共47代的三条路线。而且每一代都有罗氏祖先的女主人来自何方何地的明确记载。但这几条路线,都没有记载这支罗姓祖先有同上古罗氏部落有任何的联带和一点点有相关联的任何信息。因此如果只要你承认这其中的三条路线中有一条是对的,那么现在的罗姓基本上会同上古时代的罗部落会毫无关系!特别是吴回祝融氏不但上上下下代同罗部落根本没有半毛关系。而且楚人上代的图腾和罗部落的图腾也是根本毫不相干的。

 

   但如果你想承认罗姓的上上代代是出于罗部落的。那么你就得承认匡正公的上代或上代甚至是重黎祝融氏可能是出生于上古以“羅”网捕鸟的罗部落人的下代,而不是黄帝直系后代。看来这两者这只能选择其一。因为你总不可能也把黄帝也说扯成是罗部落里的人吧?

 

   其三: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黄帝时期的政权,并代表只有黄帝一个人或一代人。而是一个朝代。在际上传说中的黄帝是他的母亲怀孕24个月而生的。而黄帝本人又有一百几十岁的寿命,但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神话而已。

根据罗继云先生说:“苗蛮集团的蚩尤氏族最先进入中原地区。其次是华夏集团的炎帝族,黄帝族散布在中国西北部。东夷集团的伏羲族在太行山以东。东夷集团最早进入早期文明时代。这三大集团相互征战,胜者为帝,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不同时期的政权时代,时间跨度达五千六百余年

(公元前7724年——前2071年)。先后包括东夷集团伏羲女娲政权78帝,华夏集团炎帝魁隗氏政权6帝,炎帝神农氏政权8帝,黄帝轩辕氏政权15帝,东夷集团少昊金天氏政权7帝,颛顼高阳氏政权12帝,华夏集团帝喾高辛氏政权21帝,帝挚青阳氏政权17帝,帝尧陶唐氏政权6帝,

   东夷集团帝舜有虞氏政权2帝。因为涿鹿之战蚩尤被打败后,一蹶不振,形成了东夷与华夏两集团东西对峙、轮流坐庄的局面。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源头于黄帝说和源头于句芒说双方都没有能拿出有效的足可以使大家能信服的有文字记载的证据。因而本人认为:罗姓应该起源于上古的罗氏族和罗部落本身。而不应该是仅源于黄帝一人,也不应该仅源于句茫一人。在这点上我同罗继云先生写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观点基本上是相一致的。

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其四,还有一个问题,在中国宋代编辑的百家姓一书中的极大多数姓氏都是源于黄帝和黄帝的姬姓,据统计,《百家姓》中收录的508个大姓中,有411个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姬姓,而有一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如果按照这样来理论的话:那么在中华大地上岂不是大部份人,基本上都是黄帝和炎帝的直系后代了,是不?

   本人认为:当时的黄帝时代中国已经达到了游牧和农耕相结合的原始社会的晚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当时中华大地上人口至少已经有几百万之多,而这些人口可能象几百年前的美洲印第安人和奥洲的土著居民那样他们都各已经划分成百上千个以上的氏族或部落。也比如象商末周初武王伐纣时那样中华大地已经有800诸侯存在。而当时黄帝和黄帝所领导的部落和部落之间的联盟已经形成,华夏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及与苗蛮的蚩尤东夷部落联盟之间进行了相互争夺山、水、土地的战争已经大暴发,最后战争以华夏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达成和解,而以东夷蚩优部落的失败而告终。经过涿鹿之战胜利以后华夏部落的生存活动范围得到扩大、人口得到发展,而黄帝也就被华夏各部落民尊为至神,被推荐为各部落联盟的领导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据说黄帝有25个儿子,当然应该也有很多的女儿,那么黄帝当然也应该有很多的妻子或曰妃子。据说其中有12个儿子、也有说是15个儿子被赐姓,当然其子孙后代会倍封更多的姓氏。依我的猜想以现在的话来说:黄帝时代的赐姓就是为了巩固黄帝家属及华夏部落的有效统治,赐姓有可能就是把自己嫡系的亲属和有功之人,被分封到华夏部落联盟体内或的其它部落中去担任领导职务。被赐姓的除了黄帝的直系亲属之外也可能从其它氏族和部落的优秀的出类拔萃的领导人中挑选而赐姓。当然赐姓同分封王、封侯还是有区别的。

   但在事实上真正的黄帝和炎帝的直系后代现在仍然应该是在全国总人口中是很小部分而已。现在在名义上某些姓氏人口都流源于黄帝和炎帝。但实际上在目前的级大多数的姓氏的人口中,上古平民百姓的后代肯定是占极大多数的,只不过是后来的人们当在造家谱时找不到自己上古时代有名有姓的直系祖先时,《就如象“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称号命名为这部中华医药名著的。而实际上“黄帝内经并非是黄帝本人所著作是一样的》把自己的上代祖先编辑成名人和黄帝的后代而已,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现在的姓氏虽然都极大多数虽然都流源于黄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同时夏、商、周的统治者也有可能是源于黄帝姬姓的。但是其实中国极大多数人口的直系祖先,真正流源于黄帝和炎帝直系血统的肯定也只是极少数。而真正属于黄帝和炎帝直系后代的只是当时一些大国领君主和名人后代而已。不然的话:占总人口极大多数的上古几百万民平民百姓的后代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据说百姓还有黎民和百姓的区别,据说黎民指的是打败蚩尤东夷部落后,被俘为奴的东夷、九黎族人,而百姓指的是被赐姓部落中的普通自由民和他们的后代。

   大家应该相信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上古部落联盟政权的诞生,和现代国家政权的诞生都是因为以人民共同利益、共同事务管理的需要而诞生的,最初上古国家政权的诞生也是以建立上古部落人群共同事务的管理需要为出发点的。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从狩猎和采集野果子逐渐的过度到和农耕相结合的社会,于是人口增多了,氏族内外需要共同管理的事务也增多了,氏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之间之间为了争夺山、水、土地于是战争也发生了,于是产生了氏族和氏族之间的联盟及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联盟组织用以对内更好的管理,对外更好的一致对敌。而这种联盟的组织是需要有人来组织和领导的。起初那些有能力、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有创造发明的、有贡献的特别是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了的英雄人物,他们被本氏族和本部落的联盟人群当选或被推荐为本氏族和本部落联盟的领导人。但是随农耕社会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也逐渐的由母权制社会逐渐的演变成为私有制的父权制社会,而这些社会的公共权力也逐渐的为这些领导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所世袭和专权。因此后来这些公共权力的管理委员会就而逐渐的演变成为凌驾于全体氏族人群,凌驾与全体部落联盟人群之上的奴隶主王朝和后来的封建王朝。

 

   但是不要忘记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一个个奴隶主的王朝,一个个封建皇朝当全体人民的利益不需要这种政治体制,不需要这种政权机关存在的时候:总是要改朝换代的,总是要改变历史潮流的,最后一个个的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所推翻。欧洲几百年前出了一个叫卢梭的人他发表了,有利于建立民主国家的“社会契约论”和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都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世界的历史潮流证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对的,世界各国代之而起的是建立为各阶层所共同认可的普选制的民主共和国,和被人民选举而产生国家领导人的人民共和国,这是社会历史的必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当然在我们探索中华罗氏祖先源头在哪里的时候,也是必须有实事求是之诚心的,不论每个人持有何种不同的观点,但都应该是为了爱家、爱国、爱我中华为出发点。民主才是我们老百姓的根,一统中华的大共和才是我们罗姓和全国人民共同的最大家园。这就是我的探索。


本文作者:浙江-罗明奎 <2837581737@qq.com>

探索中华罗姓祖先之源头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