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世系渊源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17/1/5 9:20:20  作者:罗建平  来源:中华罗氏文化网  查看:2416  评论:0
内容摘要: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罗瑭公 现今江西南昌县之柏林起源于我国历史上三国年代的东吴青州之北林。从北林往西十余里是滔滔滚滚的赣江,过江后西北方向一大片地方就是豫章西山(现属江西新建县),古时之豫章郡大体上就是现今的江西省。从北林往北二三十里,赣江的西面是豫章西山,赣江的东...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罗瑭公


   现今江西南昌县之柏林起源于我国历史上三国年代的东吴青州之北林。从北林往西十余里是滔滔滚滚的赣江,过江后西北方向一大片地方就是豫章西山(现属江西新建县),古时之豫章郡大体上就是现今的江西省。从北林往北二三十里,赣江的西面是豫章西山,赣江的东面是豫章城(即现今之南昌城),南昌城和南昌柏林之间直躺着一个象湖。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从北林往西十余里到达赣江后,再往南沿赣江上溯数十里,赣江两岸就是丰城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建县和南昌县列为南昌市的郊区,二十一世纪初南昌县柏林划归到南昌市小兰经济开发区,古时之豫章西山和南昌柏林现在都直属于南昌市。豫章柏林罗氏的发源地就是我国历史上三国年代东吴青州之北林。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豫章柏林罗氏基祖瑭公祖居地是豫章西山,瑭公初次走上社会创业是在青州北林,北林因瑭公广种柏树成林而改名柏林。柏林和瑭公是紧密相连的,罗瑭亦号罗柏林。瑭公长期传道的基地是在丰城池山,后池山改名为罗山,有大罗山和小罗山。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一、柏林的诞生
   罗瑭公,字公秀,豫章罗氏十三世祖。世代仕宦之家,祖父仕三国时代东吴的安城郡郡守,父亲令恭仕三国时代蜀汉刘备为折冲郎将。兄弟四人,瑭公排行第二,兄长和胞弟皆仕晋为官,唯独瑭公是三国时代后期和晋朝的民间道士。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瑭公出生于祖居地豫章西山之涂埠。瑭公一生术道,号曰“九天道源”。在《柏林大成谱》中谱系记载瑭公已经被神化。西晋太康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瑭居南塘”。及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柏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名官厅堂是也。以为符梦,因改瑭名曰塘,遂自武阳赘居北林南池塘西岸黄向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俱成林,因号柏林”。

   据豫章罗氏家谱,公元244年(蜀汉延熙七年甲子)瑭公24岁入居北林同黄氏成亲。公元249年(蜀汉延熙十二年己巳)瑭公29岁时携原配黄氏及子女由青州北林迁居到丰城池山,再在丰城池山继娶学道师母之千金谌氏,以后瑭公数代都在丰城池山定居,从此丰城池山又名罗山。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当时三国战乱近百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民众亲人伤亡,心境渺茫,从而道教盛行。年轻心地善良的瑭公为解脱民众对诸事的迷茫,于是想拜师学道,闯荡江湖。公初访道於青州(北林的上属地域),从事黄仁览,与宗惠仙适其地北林塘论道。一日,公尝与黄向(黄仁览的兄长)同行,得遗珠一囊,可值三百万,(黄)向访主还之,(囊主)以其半谢向与公,公曰“积珠不如积德,种玉不如种树”,亦不受。事后黄向以女许瑭。黄向乃馀姚太守之昌裔,名门之后。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瑭公一家在柏林居住不满五年(244-249前)。瑭公24岁入居北林迨70年后(大约公元314年)发现早年广种的柏树已成柏树林,因而北林改称柏林,罗瑭亦号罗柏林。西晋太康间(280-289)瑭公60岁后,因吴主降晋,司马氏晋朝统一全国,祖父罗霄由萍乡回到故居西山武阳仿效屈原殉节仙逝,由此瑭公联想到自己作古后的去处,考虑再三,决定要把柏林作为自己的故乡,百年后安葬柏林。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因为柏林是瑭公开始成家立业之地,是瑭公走上学道传道人生之路的第一站,始而得到岳丈黄向公的青睐,得到贤内助黄氏,继而得到民众的爱载,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得幸福美满,瑭公殁后在柏林旧居屋后株树山柏树下长眠。公元466年豫章第19世智慧公迁徙柏林居住,从公元249年前瑭公举家离开柏林后到公元466年瑭公七世裔孙智慧公再迁入柏林居住,间隔有217年之久(249 --466),此后才真正有了柏林罗氏。
   瑭公60岁后常来柏林旧居小住,并在柏林扩种柏树。目前柏林尚存的遗迹有“剑井”,传说瑭公因梦得剑,用剑掘井,剑赠道友许逊。柏林古时之遗迹十分丰富,然而现存的柏林遗迹却只有“剑井”一处。
   古时候有个叫钱起的人,对“剑井”题诗曰: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阳通。

   这首诗的前半段,作者赞颂剑井的美丽景观,彩霞照映仙井下,井底的泉水水面显出像桃花般的红艳;后半段叙发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感慨。武阳指瑭公祖父罗霄。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罗霄山脉以罗氏始祖罗霄命名


   罗霄公乃我豫章罗氏第11代先祖也,字公盟(洪州府总管大都督),季实次子,东汉中平丙寅年(公元186年)九月初三日寅时生。自幼学孙吴法,以将材自雄,整套都亭侯孙贲,每以礼宾之。到三国时期后汉建兴间(约公元220-230年),有诸葛恪为幕宾,参议都督中外诸军事,时集义士于东兴,作大堤,筑两城,魏国曹丕帝遂命诸葛诞攻围两坞,图坏堤以遏诸葛恪,公设智,率兵四十万与诸葛诞敌战于长驱,魏兵惊退,因公谋出奇异,号曰罗智万,且须长,又称须将军。有功于东吴孙氏,仕安成郡大总管。以旱祷雨于萍乡石潭,浮木四太,即雨,遂封其山以神其事。后诸葛恪与诸葛诞轻敌,常违众举师,公以书谏之,逐怒不从,遂告疾,解政回家,隐居江西萍乡,即今罗霄山,由此而来。

  罗霄的父亲季实从小过嗣给武阳的薛令羊,晚年再回头改姓罗,罗霄是三国时代孙吴政权的安城郡郡守,随着孙吴政权最后被晋朝灭亡,罗霄回到武阳旧居地,仿效屈原殉节仙逝;罗瑭是罗霄的孙儿,出生地在珠公祖居地涂埠。罗霄仙逝后瑭公可能回武阳做过道场。瑭公反对自杀成仙,也就是反对自杀行为,提倡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给的身体。显然瑭公不赞成祖父罗霄殉节,孙吴政权已经灭亡不可挽回,殉节自杀无济于事,而且认为是不孝的行为。所以瑭公作古后,幽灵不会同祖父罗霄相聚。作者断言柏林幽石下不与武阳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共同的语言,谈不到一起去,谈不拢。这些也是“剑井”的文化底蕴之一。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丰城罗山书院据清代《丰城县志》中《晋徵君罗山隐居铭》、《罗氏大成族谱》艺文志中江西监察使魏少游所撰《罗山书院记》载,该书院于唐大历六年(771)为纪念晋代隐士罗文通所建。罗文通为豫章罗氏十四世祖,因追慕隐居丰城槠山的南州高士徐孺子风范,遂隐于槠山著《求道书》14篇。晋大兴元年(318)荆州刺史王敦檄聘其为别驾,咸和二年(327)朝延诏为军诰祭酒,罗文通均辞不往,改而隐居丰城池山,成为豫章一带名士。罗去世后,葬于禅师坪之原,其徒立祠祭祀。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罗文通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 ,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易”(唐代魏少游《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在南北朝时,豫章太守黄仲昭整修了罗文通墓,唐开元年间,都督吴兢旌表罗文通所居之乡为“诏贤”。到唐大历五年(770),江南西道观察使李泌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并请魏少游写了一篇《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山。宋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穷欲无求,廉退自守;隐居学道,著一十四篇之书;力学训徒,感从学八百之众”。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二、柏林的兴起

   瑭公五世裔孙企生公于公元398年曾佐镇江陵郡守殷仲堪为功曹,力劝上司殷仲堪召集同镇臣僚仿效古先圣奉五命登坛盟誓,同心协力为晋办事。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同镇臣僚”包括后来谋反的桓玄。桓玄提前出兵擒获企生公,殷仲堪投桓反晋,企生公忠晋不叛变,公元399年殉节遇难,公就义前留有《死节》遗文一篇。文中回忆了自己经历一生的主要事件和心情变化,感人肺腑。企生公以“忠”著名;企生公弟弟遵生公奉养老母胡氏抚养孤侄昌,以“孝”闻世。遵生公背母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居地涂埠,安葬兄长企生的尸骨。企生公遗孤昌一生发誓为父报仇。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402年逆贼桓玄废晋帝自立为帝,公元403年被东晋旧臣刘裕率众消灭,迎晋恭帝司马德文复位。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建宋,历史上称为南朝宋,或刘宋,这时尚未引起社会震荡。公元466年(刘宋泰始二年丙午)豫章第19世智慧公按照父亲昌公(394-466)的遗愿迁徙柏林居住,成为柏林北房支祖,并在柏林建筑“哀忠台”祭祀祖父企生公。
《晋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同年(公元466年),豫章太守,企生公的表兄胡藩奉刘宋太宗皇帝玺书(盖有皇帝印章的御书),令尹鲁赠匾“一门忠孝”悬于柏林瑭公旧居南池塘宅门口,立祠奉祀,尝以正月祀以中牢。有诗赞曰:
   歃血臺荒不再盟,乱臣背主逆谋生,功曹有志扶元气,镇国无能佐太平。
   龙去鼎湖云渺渺,鹤归华表月明明,渡头芳草依然绿,肠断牵衣驻马亭。

    从此以后,到柏林祭祀瑭公和企生公的人逐渐增多。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由于瑭公最初广种柏树,柏树早已成林,大树参天,百鸟齐集,柏林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公元472年(刘宋泰豫间)昌公次子智亮公也迁居柏林,成为柏林南房支祖,到公元484年(齐永明甲子),智亮公见内乱不止,又痛祖父死非命,故终身隐逸不仕,望西山之秀色,景物鹇,便在柏林里后山建楼,号曰“退居楼”,表达避世之意。
   智慧公的儿子昭祖光祖(豫章第20世)兄弟俩在哀忠台右侧又建筑有“寿亭”,纪念父亲智慧公。
   可见,在南北朝时,柏林罗氏便开始出现生气蓬勃的景象,人丁兴旺,景色秀丽。
《江西通志》

   罗遵生 字永伯, 生东晋兴宁乙丑(公元365年)十月初九日巳时。好学尚义,初僻为州祭酒,后作侍御史。母胡氏疾,归仙后,公庐墓三年,孝感天神,白云罩体,世称孝友,未之任时,侍母药,时兄企生,屡官荆州,公扶母就养,值桓玄乱,兄弟被获。企生抗节死难。叹曰:“兄弟之仇,义不反兵,但老母孤侄,俱在桓贼境内,二者势不能全,与其报不能报之仇,何苦养母扶孤,以全宗祀。”遂披发佯狂,请囚。桓玄矜之,并感企生乞弟兼母之义,遂释之。遵生扶老母及孤侄昌,归宗继嗣,并束兄骸归葬。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三、柏林的昌盛
        由于柏林的自然环境优美,还增加了一些人造景观,由于忠孝义士企生公和遵生公俩兄弟的盛名,由于官府送匾“一门忠孝”褒扬,慕名来柏林祭祀、观光的人逐渐增多。柏林的人造景观也逐渐增多。

   据《柏林谱》记载,唐朝柏林南房支元幹(594--?,豫章23世)在柏林宗祠侧建筑有“南溪书院”;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唐朝柏林南房支宏庆(讳欢,702--?,豫章第29世)在南昌柏林花园,建筑有“百花台”;尤其是唐朝柏林南房支竹居士绍恺(723--?,豫章第30世)在南昌柏林石池塘北边瑭公旧居旁建筑有宾贤处,有独特的创意。
   公元812年(唐元和壬辰)柏林南房支绍慎公(736--?,豫章第30世)开始建造“报本堂”,内有柏林罗氏大宗祠和柏林花园;唐朝旅居福建的遵生后裔邵京(873--?,豫章第30世)邵吉在柏林报本堂建筑有“望烟楼”,观望柏林里谁家断炊,赠之以食,赈贫;为了有效地管理宗族社区,唐朝柏林南房支仪仁公(讳仪和,791--?,豫章第32世)同会稽宗人旅居福建的遵生后裔邵京(873--?,豫章第30世)在柏林报本堂右,建筑有“罚挞台”,以惩恶,作为宗族管理的一部分。后中成徙其台座为般若院,佛座遂废,江西运判鄱阳彭汝励题匾,在柏林报本堂左筑亭,又题“劝义亭”匾。

 四、柏林的衍庆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六国时,南唐柏林南房支颖(885—976,豫章第34世)公在南昌柏林报本堂前建造有“沂水阁”。颖公曾主持编篡一卷《豫章罗氏族志》,宋初开宝年间(公元968年)完成,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谱序》,先祖源流上溯到祝融,后收集了眉山苏轼写的“罗氏谱赞”。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罗  颖  像 


《豫章罗氏源流总序》


   罗本妘姓,周初封其后於罗国,因以为氏,凡罗皆其后也。至春秋时,罗为小国,迨隶襄阳之宜城,徙州之枝江,周末自宜城徙长沙。秦武陵令罗君用督运官铁,溺洞庭,女与弟寻尸不获,俱投水殁,乡人感其义,于长沙东故居建祠祀之。君用公遗孤珠,仕汉高为治粟内史,奉命守九江郡。因郡人张交献地,遂与灌侯婴筑城,环十里许,辟六门,告成,遂家焉。今地名豫章沟,是豫章始自罗始矣。晋隆安间,颖十八世祖企生为晋死节,豫章太守胡公藩、邑令鲁侯攀重其义节,请恩表其节,《一门忠孝》于石池塘南门。夫企生公之高祖以前,世家西山武阳,递至瑭公,手植罗汉柏,遂曰"柏林罗氏"也。是故抗节不屈而死晋之难,则君臣之道立;企妻自誓不嫁而投环以死节,夫妇之义。文姬,因父名万年,而植万年枝,则父子之情慰;元干观哀忠之台,其为孝孙可知也;智慧观退居之楼。其为高士可知也;智亮拜市 义之祠,其好施之报可知也;弥和埠拜秀峰之祠,其御灾让地之德可知也;他如新吴之柏林观、武阳之总管太尉祠、上岸之罗湖岱王祠,其庙祀者多矣。望望烟之楼,可以见周急之仁,仪仁谒崇节之堂,可以见慕义之正。周正或举开元进士而仕至太府宏庆;或举建中进士而仕至刺史绍博;或举真元进士而仕参军绍慎;或从贡举而为博士绍恺;或举制科贤良明经而为令、为丞、为籍、为尉皆实录,以志吾氏族,欲吾子孙知先德不忘也。虽李、杜、韩、孟、陆贾赠诗这类必录者,欲后嗣交游以善从也;虽哀思自誓之词必叙者,欲后嗣深思之下,得性情之正也。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馀年,若夫赣 吉、瑞、临、抚、建、袁、饶、徽、宁、池、泰、闽、楚等处,皆其支裔。盖将以联一本之志,合其 畆离而萃其涣,明统第以继先人之志也,不亦难乎。幸文献足征,故备录先德,贻我后人,以俟仁人孝子贤智之辈,知所考证焉。
   宋开宝元年戊辰春望日 朝议大夫清徽殿大学士 企生公十八代孙 颖 谨识

《十国春秋》卷三一有传
   罗颖 江西南昌人。五代南唐后主年间(961─975)邓及榜进士第二人。罗颖少时读书刻苦,但在科考时被考官排在倒数第一。幸后主李煜赏罗颖的卷《销刑鼎赋》,圈点其名,拔为第二。宋军南下罗颖再应科举不第,路过汉祖庙,顿生感慨,题诗于壁。少顷,辄自免冠,鞠伏庙庭,陈自咎之言。人扶离去,数日卒。
   从《柏林谱》的记载来看,豫章第42世以前有大量的迁居异地的柏林罗氏宗人记录在“谱图”和“名宦录”中,可能这些宗亲都在柏林里集中修谱。清道光年间编撰的《罗氏大成谱序》记载:“罗氏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罗苍布,晋宋齐梁之间际,散居天下,难以会归,惟柏林衍庆,有会归焉。”

五、柏林的衰落
   宋季兵燹,报本堂惨遭破坏。公元1291年(元朝至元辛卯)柏林南房用政公(豫章第46世)再建柏林报本堂。元季兵燹,报本堂又惨遭破坏,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辛亥)柏林南房汝昇(成昇,豫章第48世)和子彛(彦生,豫章第49世)三建柏林报本堂。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宁献王朱权进驻南昌府,仗势掠走祠内全部花石设施,从而报本堂彻底被废。百多年后,公元1537年(明朝嘉靖丁酉)碧窓支下竹居士支下子孙四建报本堂。
   综上所述,从晋到唐而宋,南昌柏林已经相当发达,人文环境盛况空前,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罗氏历代名宦录

汉 朝
罗 珠 豫章罗氏始祖。号怀汉,仕汉高祖治粟内史,改参军知政,官拜相国大司农。
罗居厚 二世,字延相,号竭中,珠公长子,居西山。仕汉武帝时袭父爵大司农。
罗 忠 三世,字子忠,号昱斋,居厚公长子,居九江。仕汉武帝时,为宗正。
罗 悉 三世,字子立,号敦笃,居厚公次子,居西山。仕汉武帝官延尉。
罗臣恭 四世,讳禹,字舒泰,号容真,悉公次子,隐居西山。汉本始间仕长乐少府。
罗 奉 五世,讳诚,字奉诚,号好尚,臣恭公长子,居新建。汉绥和二年为谏议大夫。
罗 谌 五世,字道尚,臣恭公次子,居湖广来阳县。汉元始间为执金吾将军。
罗 徵 六世,字可证,奉公次子,居西山。汉建武元年为南阳太守。
罗 达 七世,字彦锈,徵公长子,居新建县忠孝乡西山黄古巷。仕汉永元年为大中大夫。
罗 叶 八世,字秀茂,号立城,达公长子,居武阳。汉永年时为河南大尉。
罗 暹 九世,字奇节,号祐郎,叶公长子,居西山。汉建和时为屯骑校尉。
罗 升 九世,字奇桢,号祈郎,叶公次子,居武阳。汉建和六年,官拜光禄大夫。
罗 茂 十世,字季实,号祀山,升公次子,居徐埠。汉末为东郡太守。
罗 霄 十一世,字公盟,茂公次子。仕三国吴安成郡守,因号罗三总管。
罗 佐 十二世,字令恭,霄公长子。仕三国刘先主为折冲中郎将,建兴元年,卒于阵。
晋 朝
罗 育 十二世,字令育,冀公次子,居湖广夷陵州宜都县。仕晋为荣阳令。
罗 澄 十三世,字公浩,号洁生,令恭公长子,居南昌县黄河陂。晋武时为兵曹参军。
罗 瑭 十三世,字公秀,号柏林,令恭公次子。晋太康时辟佐郡政。事详于传。
罗文通 十四世,字诏贤,瑭公长子,居丰城县。屡诏不起,因号诏贤先生。
罗文慧 十四世,瑭公次子,居丰城县。仕汉府尚书郎。
罗 钟 十五世,文通公长子,晋建武时举秀才,戊巳授校尉。
罗 铁 十五世,文通公次子,隐居象牙岗西源。晋建武时举秀才,为议郎。
罗 铿 十五世,文通公三子,隐居象牙岗西源。晋大兴元年举秀才,为太子舍人。
罗 含 十六世,讳绥,字君章,赓公子,居湖广耒阳县。晋建元间桓徵为秘书郎。
罗 缕 十六世,字尹章,铿公次子,居丰城县。晋兴宁时为奋武将军。
罗 洞 十六世,字茂章,俨公次子,居泰和县古冈。晋孝武帝间温峤镇江州请别驾。
罗福生 十七世,俊章公长子,居丰城县。东晋太元间仕北魏武帝典庶事参军。
罗禄生 十七世,俊章公次子,居丰城县。东晋北魏武帝时仕内都大官。
罗企生 十七民,字宗伯,均章公长子。仕晋为长史功曹,迁武陵太守。罹桓元难,详于传。
罗遵生 十七世,字永伯,均章公次子。仕晋为著作郎。事详忠孝传。
罗 纲 十八世,福生公长子,居丰城县查村。仕北魏明帝左长史。
罗 结 十八世,字曰贞,福生公次子,居丰城县。仕后魏长信卿。
罗 纬 十八世,禄生公长子,居新建县西冈。为后魏太武帝司徒主簿。
罗 昌 十八世,字邦卿,企生公次子。以孝行徵为著作郎。因父遇祸不就,详豫章志。
罗 昊 十八世,讳友卿,字友行,号开益,遵生公长子,居武阳。刘宋泰始间授侍御史。
罗 崇 十九世,结公长子,居丰城县。仕晋桓温下政有奇,特改襄阳太守。
罗 斤 十九世,字智政,结公次子,居丰城县。仕后魏太武帝延和间为四部尚书。
罗 渥 十九世,讳渥,字智渥,纬公长子,居新建县西冈。仕后魏给事黄门侍郎。
罗 炜 十九世,字智炜,纬公次子,居丰城县。刘宋太始间仕后魏献文帝尚书右中兵郎。
罗智达 十九世,讳道孙,昌公三子,居南昌黄陂西岸。刘宋太始间补兰台寺正书。
罗 敦 二十世,字敦中,智政公长子,居丰城县。仕后魏太子洗马库部尚书。
罗 提 二十世,字提所,渥公长子,居丰城县。齐建元间后魏孝文帝为征北大将军。
罗 埠 二十世,字昭祖,智慧公长子,居丰城县。后唐封为谏议大夫。
罗 弥 二十世,字庆祖,智亮公次子,居灌城二都。从宗人结荐,官至范阳太守。
罗茂祖 二十世,智亮公三子,居灌城二都。梁武帝天监时仕庶姓府持节主簿。
罗 和 二十世,字元祖,智达公子,居灌城二都。后唐封谏议大夫。
罗均阳 二十世,字利祖,智通公三子,居灌城二都。后唐封中散大夫。
罗中阳 二十世,字荣祖,智强公长子,居灌城二都。唐人中十三年追封中散人夫。
罗 允 二十世,讳泰阳,字诚中,宦名阿奴,号胜一,智友公次子。官中散大夫。
罗伊利 二十一世,敦公子,居丰城县。仕后魏散骑常侍,即仪曹尚书。
罗 云 二十一世,字任利,提公长子,居丰城县。仕魏显祖为给事中。
罗 领 二十一世,字景彦,庆祖公长子,居邓埠。陈永定间为左司承相,详于传。
罗 腰 二十一工,字景义,元祖公子,居黄陂西坳。梁大宝二年为程灵洗马主簿。
罗景谊 二十一世,怡祖公长子。以资科举总干丁内外艰,庐墓至孝,擢豫章王国左常侍。
罗景卫 二十一世,筠祖公长子,居新建县。梁天监五年补律学博士。
罗景明 二十一世,太中公长子,居新建县。大通己卯年仕东魏孝静帝骠骑大将军。
隋 朝
罗 颐 二十一世,字景显,诚中公长子,居丰城县。隋炀帝大业时为秘书丞。
罗万科 二十二世,讳阿奴,伊利公长子,居邓埠罗家园。东晋仕北魏大武帝侍御史。
罗万承 二十二世,讳盖,任利公子,居丰城县。仕魏世宗宣武帝龙骧将军。
罗万成 二十二世,景富公长子,居丰城县。隋炀帝时补鸿胪寺史。
罗万训 二十二世,景富公次子,居邓埠。唐武德时由郡吏任戎州焚道中都尉。
罗 文 二十二世,字万德,景睹公子,居西昌。仕隋为长沙王相。
罗 武 二十二世,字万年,景彦公长子,在西昌。隋大业时义授真武将军,战殁于贼。
罗 念 二十二世,讳万淮,字子怀,景尧公长子。东魏孝静武定时为骠骑将军。
罗万卿 二十二世,景谊公子,居新建县。仕周武帝保定间文曹礼。
罗万龙 二十二世,行第一,景政公长子,居建昌。大同间以文学对策第一,除秘书郎。
罗万隽 二十二世,景遇公次子。隋文帝时补刑部令史。
罗 钺 二十二世,讳钺壮,字万方,景显公长子,居西昌。隋文帝时仕开远将军,守高平。
罗万邦 二十二世,景显公次子,居西昌。仕隋炀帝天官监膳。
罗 证 二十二世,字官止,号福智,景哲公长子,居西山。唐贞观时任淮扬刺史。
罗官达 二十二世,景哲公次子。唐贞观时任起居舍人。
罗元雄 二十三世,讳杀鬼,万科公子,居邓埠。魏大武帝时为骠骑大将军。
罗 凿 二十三世,字元作,万承公长子,居湖广耒阳县。仕后魏尚书右仆射。
罗 衡 二十三世,字元权,万承公次子,仕后魏为辅国大将军。
罗元鹏 二十三世,万成公长子,居邓埠。隋时补吏部令史。
罗  材 二十三世,字元信,万德公长子。仕隋为齐州总管。
罗  喉 二十三世,字公布,万盒公长子,居河南洛阳。隋时赐爵议宁郡公。
罗元晖 二十三世,万平公长子,居灌城朱姑桥。隋文帝时为大理寺律学博士。
罗文谷 二十三世,字元勇,万平公三子。以骁勇事唐太宗,授百骑,赐虎文衣。
罗元领 二十三世,万卿公三子,居抚战坪。隋文帝间仕奚官仆局丞。
罗元孝 二十三世,万龙公子,居建昌。隋文帝时为御府局丞。
唐 朝
罗元黄 二十三世,万先公长子,居建昌。唐永徽时为中书省主书。
罗元兴 二十三世,万升公次子,居丰城。仕唐骁卫金容卫府差。
罗 通 二十三世,字元亨,万升公三子。唐武德七年以明经诏授太子建成詹事主簿。
罗 仁 二十三世,字元定,官达公子,居永丰。唐初武德时为江淮招讨使。
罗元稔 二十三世,官奉公次子,居新昌县。唐永徽时为门下省主书。
罗道生 二十四世,字世法,元雄公长子,居新建县五谏乡。仕后魏孝文帝参军。
罗  群 二十四世,字世宪,元干公次子,居西昌。唐咸亨辛未年举童子科,除中书令。
罗世义 二十四世,元晖公长子,居壕湖冈。唐永徽时为中书省门下都事。
罗世袭 二十四世,元孝公子。隋大业乙亥,由王府大学士领秘书局事,后为秘书郎。
罗世昌 二十四世,元黄公四子,居西昌。唐高宗时补提钱令史。
罗世楠 二十四世,元裳公子,居丰城县。唐龙翔中时补国子监律学士。
罗士信 二十四世,字世推,元朗公子。唐初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使,奉敕为关中参军。
罗世值 二十四世,元叔公子。梁末宦于建业御史。
罗  延 二十五世,世法公子,居新建县。齐中兴时仕魏宣武帝骠骑将军,升光禄大夫。
罗志伊 二十五世,世袭公长子。唐初武德间补太史监,历博士,转天文博士,终太史令。
罗志尧 二十五世,世昌公子,居南昌县。唐武德初,楚王林士宏如南昌县事。
罗正亮 二十五世,字原友,世英公长子,居永丰。唐开元间仕秘书阁校书郎。
罗  衡 二十五世,字志量,世奠公三子,居新吴。仕陈为都尉。
罗  璜 二十五世,木山人,仕唐为江州刺史。
罗汝荣 二十五世,木山人,仕唐为实授知县。
罗  秀 二十六世,字尹俊,志义公次子,居魏州贵乡。唐季以武略补魏州都护军。
罗尹耕 二十六世,志簧公子,居南昌。隋开皇时,官洪州参军。
罗尹甫 二十六世,志尧公长子,居南昌县。唐永徽六年,授莱州司户。
罗至逊 二十六世,原清公子,居建昌。唐神龙元年仕兰台督府参军。
罗  奇 二十六世,讳昌逊,字尹泰,号白齐,志为公长子,居杭州。唐补直阁学士。
罗有主 二十七世,尹斌公长子,居浙江钱塘。仕唐钱塘主簿。
罗  岷 二十七世,字有声,尹文公长子,居新建县。唐奉使南诏,授礼部主客司郎中。
罗有道 二十七世,尹俊公长子,居丰城县。唐时上书,官河源等军检营田大使。
罗  珍 二十七世,字有光,尹俊公三子。唐肃宗时补魏州护军中尉,恩赠魏博节度使。
罗怀信 二十七世,至逊公子。唐贞观初为中尉上元。死于吐蕃。
罗有守 二十七世,字目苏,尹禄公长子,居西昌。唐天宝间致仕中书省令。
罗  性 二十八世,字汉明,号霞径,有容公子,居丰城。仕唐以令史任将士郎。
罗汉穆 二十八世,有居公次子,居丰城。唐开元中,募授中郎将。
罗汉复 二十八世,有美公长子。唐开元中举,拜蓝田县,转筠阳新安别驾。
罗汉义 二十八世,字均玉,有声公子。唐垂拱时,以子贵,赠中散大夫、少府监。
罗汉壑 二十八世,有敬公三子,居兴国朝阳。唐时以鄂宗公远荐,授尚书膳部员外。
罗汉滨 二十八世,有一公子。唐时为曹玉皋裨校,讨李希烈功,授神策左卫将军。
罗汉直 二十八世,有作公长子,居西山。唐开元中补唐尚书史。
罗汉茂 二十八世,有道公三子。唐开元间由令史任信州盛山尉。
罗  让 二十八世,讳龟,字汉惠,有光公子。唐时为田税部中郎将,以子恩封节度使。
罗汉杰 二十八世,字士彦,有祥公子。唐开元中,为邠王府长史,官至都御史。
罗汉弁 二十八世,号石崖子,有知公长子。唐时以明经选授范阳尉。
罗希浣 二十八世,怀信公子,隐居庐山屏风崖。仕唐为右拾遗。
罗希爽 二十八世,字铒,怀忠公子,唐天宝时为经略使,迁谏宫转太常寺寺丞。
罗  海 二十八世,讳琛,字汉卫,怀洛公子,居会稽县。仕唐为山阴令,仕至刺史。
罗  响 二十八世,字辑瑞,号公谨,怀操公子。唐肃宗时为庐州刺史,迁京兆尹。
罗宏中 二十九世,字玄立,避讳加弓傍,汉明公长子。唐时以帖式仕虢州县尉。
罗宏元 二十九世,汉穆公长子。唐开元中以善射补骁骑将军,为右监门将军。
罗宏直 二十九世,汉穆公次子,居丰城县。唐时以材勇为金吾卫酋长。
罗宏简 二十九世,字本定,汉仁公长子。唐肃宗时登有司第,怀州武德令,迁盐铁御史。
罗宏从 二十九世,汉仁公次子。唐开元癸酉岁登道举科,授宝籍郎尚唐公主家丞。
罗宏欢 二十九世,讳欢,字宏庆,号仰山,汉义公长子。唐举贤良仕河南太尹。
罗宏淡 二十九世,号天台子,汉义公次子,居长安县牛渚。唐以明经授长安尉。
罗宏化 二十九世,汉爵公次子,居会昌县。为唐亲王府府队副。
罗宏爱 二十九世,汉直公子,居南昌县木山濠。唐开元中举帖试 授福建中尉。
罗宏信 二十九世,字德孚,汉惠公长子。唐时由平章封豫章郡公,转封北平王。
罗宏谋 二十九世,汉杰公长子,居进贤县。唐时举秀才高第,调梁府仓曹将军。
罗  仲 二十九世,字宏广,汉臣公长子。唐天宝中以明习孙吴,中武举科第。
罗宏羊 二十九世,汉算公子。仕唐太常寺主簿。
罗宏静 二十九世,汉弁公长子,居邓埠。仕唐为谯王府录事。
罗宏微 二十九世,汉弁公三子,居南昌县。唐时以帖式试任新兴尉。
罗  春 二十九世,字仁安,希浣公长子,隐居庐山屏风崖。为唐亲王国尉。
罗  冬 二十九世,字智安,希浣公四子。唐天宝时以武略授神策卫都勾判官。
罗  让 二十九世,字景宣,汉晌公长子。仕唐任咸阳令转淮扬节度使,江西观察使。
罗绍博 三十世,字立名,宏启公长子。唐建中进士,任永州刺史。
罗承韦 三十世,字绍全,宏直公长子。以武略为西原首领。
罗绍恩 三十世,宏直公次子。唐季以明经补宣义郎任潮广枝江县尉。
罗  福 三十世,字国祥,泰定公长子,居深洞。唐季官至尚书左仆射。
罗  禄 三十世,字国伯,号伯祥,泰定公次子,居深洞。唐季为尚书仆射左司郎中。
罗国贞 三十世,泰定公三子,后居罗坊。唐季为尚书仆射右司郎中。
罗绍忱 三十世,字立敬,号玉崖,宏爱公长子。唐会昌五年举二十六名进士。
罗绍文 三十世,宏度公长子。唐天宝中,奉明庄老列四子诏对策入高第,为吏部郎中。
罗绍威 三十世,字端己,宏信公次子。唐为魏博节度使中书令,封尚书,溢贞庄。
罗绍袭 三十世,宏广公子,居南昌县罗家山。唐贞元仕中书省主书。
罗  诚 三十世,字绍信,宏模公次子,居西原。唐至德元年以将征西原,为戎成王。
罗邵权 三十世,宏贵公长子。居庐州,后裔若有徒福建清流县。唐贞元间举进士。
罗齐庄 三十一世,字仁惠,国祥公次子,居四川秀源。唐季仕蜀罗江丞。
罗周厚 三十一世,绍猷公长子。唐季为唐王临安主薄。
罗  轧 三十一世,讳周贞,字乾福,绍慎公长子。唐季荫补太学生,领饶州永平监事。
罗周俊 三十一世,绍慎次子。唐季荫补太学生,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府掌书记。
罗周会 三十一世,绍文长子。居丰城县。唐开成时补太史局秋官。
罗周礼 三十一世,绍贤公次子,居靖安县。唐季以明经授太常博士。
罗周德 三十一世,绍贤公五子,居抚州。唐中和元年任河东行军判官。
罗延文 三十一世,字周翰,绍威公长子。五代梁开平四年荫袭博天雄军节度使。
罗延规 三十一世,字周干,绍威公次子。五代梁太祖行右散骑常侍附马都尉洪国公。
罗鸣孔 三十一世,字周为,绍性公长子,仕梁关市丞相。
罗清气 三十一世,伯远公三子,居新建县忠孝乡。唐昭宗时仕吴县令。
罗周道 三十一世,邵裳公子。唐昭宗初以武略仕神策卫驱使官。
罗  甭 三十一世,讳备,字绮一,号一秀,立贤公子。唐咸通间任江宁府御史。
罗先善 三十二世,字仪善,鸣鸾公三子,居西昌。唐季荫补太庙斋郎。
罗仪静 三十二世,鸣隆长子,后隐居广东罗浮山。唐懿宗时,授广东惠州博罗县尉。
罗处正 三十二世,字思厚,仁政公子。以武略仕唐为神策卫勾复官。
罗处善 三十二世,字思齐,仁忠公子。仕唐为神策左卫表奏官。
罗先正 三十二世,字仪物,周贞公长子,唐太和间以明经选授扬州江都丞。
罗  立 三十二世,字仪和,周贞公次子。唐贞元间,以明经授任蕲州春主簿,恩赠太保。
罗仪通 三十二世,字先物,周伊公子。唐太和时以明经选授上元主簿。
罗先义 三十二世,周益公长子。唐乾宁二年乙卯科举二十五名进士。
罗先炳 三十二世,字仪炳,周治公长子。唐太和时以明经授巢县主簿。
罗似养 三十二世,字仪慈,号先慈,周治公次子。唐太和时以明经授醴泉县主簿。
罗仪象 三十二世,周礼公子。唐末,以孔中丞荐任参军,从僖宗幸蜀至陈仓遇害。
罗仪定 三十二世,字先居,鸣孔公三子。以占侯补司天日官,改保障正。
罗大雅 三十二世,仪公子。仕南唐仆射都检点
罗仁周 三十二世,永寿公子,居福州。仕唐为宣义郎。
罗  袍 三十二世,字德称,周匮公次子。唐光启间从南平王钟傅荐官侍御史。
罗  实 三十二世,讳仪贞,字仁章,亻甭 公次子。唐昭宗庚中科擢进士,历翰林学士,授官盐铁使。
罗有凉 三十二世,讳仪谅,仁实公长子。唐季以明经授福建延平府司马。
罗  隐 三十二世,字昭谏,修古公子。唐官给事中。
罗天节 三十三世,字思制,仪闻公三子,居南昌。仕唐为镇兵支计官。
罗彦方 三十三世,字天听,仪享公次子。唐僖宗间官巡辖使。
罗天显 三十三世,字仲荣,仪知公三子。仕杨吴为折冲都尉,后为王相。
罗全德 三十三世,字天佑,仪和公次子。仕晋天福间为泌州刺史。
罗  德 三十三世,字行夫,巨卿公三子,居高安县马岭。后唐仕杨吴抚州参军。
罗天发 三十三世,字颖足,号怀相,先几公次子。南唐升元二年,授清江县教谕。
罗  沐 三十三世,字思仁,礼度公子。后唐明宗间解元。
罗吏伯 三十三世,矩公三子,居沙县和仁坊。仕唐为沙县尉,后迁中奉大夫。
罗  达 三十三世,字汉通,号达德,德称公十四子,居南城县。唐季仕南雄太守。
罗学鼎 三十四世,天祐子,居南昌。唐季天祐间以功略授守州府。
罗学德 三十四世,天慧公子。居丰城枧上。仕南唐御史,后补大中丞。
罗  培 三十四世,字廷令,德让公长子。由中书守,官终宜都县令。
罗景仁 三十四世,字学道,天显公子,居进贤县。仕石晋章德军判官。
罗  颖 三十四世,讳学礼,号沂水先生,天伦公子。官拜南唐翰林学士,详南唐书。
罗彦环 三十四世,天祐公子,居山西太原驼蜂。破李维勋契丹功,迁安国节度使。
罗  颇 三十四世,天庆公三子。从后汉刘知远叛石敬塘,授指挥使。
罗  瑾 三十四世,字仲喻,臣通公长子,居水南。五代仕钱龙侍御史。
罗宗晋 三十五世,学求公次子。周显德时仕南唐洪州兵马监押使。
罗宗夔 三十五世,字仁升,颖公长子,居南昌柏林。仕南唐德安县尉。
罗  荣 三十五世,字政卿。原籍山西太原,仕唐,大历中封六州都督、招讨使,太太保,入播州,敕封播州侯。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