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罗氏文摘

南昌书院文化历史传承

时间:2016/12/27 9:45:39  作者:未知  来源:中华罗氏文化网  查看:704  评论:0
内容摘要:梅联华:南昌书院文化历史传承作者: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梅联华引 言很多人都不知道书院的作用是什么,从古至今书院的文化一直传承着。有人说书院是学习国学的净土,很多人把书院当做是一种休闲放松的场所,在我来到,今天的书院学习早已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书院的环境,品位中国的传统...

南昌书院文化历史传承

 

作者: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梅联华

 

引  言


  很多人都不知道书院的作用是什么,从古至今书院的文化一直传承着。有人说书院是学习国学的净土,很多人把书院当做是一种休闲放松的场所,在我来到,今天的书院学习早已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书院的环境,品位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书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书院是教育的场所和学术思想交流的中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可以说是书院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以说是书院的前身,五代北宋时候,书院正式确立。书院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由民间办学者传办,没有政府认可与资助。

  就目前研究来看,中国书院产生于唐代,源出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据史料记载,民间书院早于官府书院。民间书院大约起源于隋末唐初,源出于读书人个人的书斋,当书斋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场所时,书斋就演变为书院。书院的另一个源头是官府丽正、集贤书院,由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机构脱胎而来。唐玄宗在长安设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从开元六年到开元二十八年(718740 年),唐中央政府用了 22 年的时间,完成了“书院”这一全新机构的创设工作,官府的书院逐渐成为定制纳入大唐帝国的政体之中。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成为名流学者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得这般自由。书院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与现代的大学很类似。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高峰期,中国有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到了清代,书院逐步官学化,书院特质基本消亡。满清政府曾下令:“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1901 年满清“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1905 年,随着科举制的正式废除,书院改学堂的任务基本完成,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有着 1000 多年历史的书院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就这样逐渐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烟之中,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书院也在改制中获得了新生,中国的文化教育制度走上了现代化教育制度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尊严和自豪感复苏,国家文化安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增大,国际游戏规则的话语权之争重回视野,华夏寻根和民族文化复兴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因此,书院文化需要传承,国学是一种精神,它代表我们的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的传承是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的,没有书院就没有正统的国学文化,这是我一直相信的。

 

二、南昌书院文化历史概况


  南昌是一座具有 2200 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大将灌婴率兵挺进江南,次年在今城区东南郊筑土城(俗称灌城),为豫章郡治所在,取“昌大南疆”之意,命名“南昌”。南昌自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南来讲学肇始,“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的崇学之风逐渐形成,历史上文风鼎盛,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浓郁的好学之风使得南昌在古代诞生了一大批官学和书院,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朱熹曾出仕南昌,大力提倡书院教育,宋代,仅南昌、新建两县书院就有 18 所之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张居正执朝政进行改革,因反对派利用书院讲台而遭非议,全国书院多被取缔。到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书院又复得开放。南昌书院教学,除教师讲授外,重视学生自学,所培养的学生,以准备参加科举为目的,教学内容是研究和讲授理学为目的。教材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及宋明大师的著作、语录、讲义等都是学生的主要读物。南昌书院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才被学堂所取代。其中南昌尤以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友教书院、经训书院最为闻名,并称为南昌四大书院。

  豫章书院 南宋隆兴府官办的地方学校。明万历九年(1581)学使孙代改建为书院。设在南昌古城进贤门内。到了元朝,由于元统治者把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扶植与控制相结合政策,豫章书院受此政策影响,得到发展。至明嘉靖年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驯先后重修,改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斐声海内。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称“理学名贤祠”,清帝玄烨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赐御书“章水文渊”匾额悬“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巡抚马如龙再修缮改为书院。光绪八年(1882)商绅将豫章书院西北隅旧考棚举人院改名“孝廉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遵照“改书院为学堂”的上谕,改建为江西省官立高等学堂。今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所在地(东书院街八号)。

  东湖书院 位于南昌东湖,南宋隆兴府(南昌府改为隆兴府)官办的地方学校。最早设在南昌古城进贤门外,创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 元代毁于兵。明洪武五年(1372),书院并入县学。清嘉庆七年(1802),南昌知县黎承惠允准将陶正伦坐落在百花洲的公馆改建成书院,并重立宋宁宗赐书的“东湖书院”匾额。于嘉庆七年(18028 12 月竣工。

   道光五年(1825)知县徐清选、十七年知县蒋启率邑绅修缮,咸丰四年(1854)湘军驻宿,同治元年(1862)因硝局起火轰坍,再次修葺。前后有官绅房产于城内,称东湖别业,东湖别墅。19 世末,与豫章书院、友教书院、经训书院合并组成省会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省会书院改组为江西大学堂。

  友教书院 南宋隆兴府官办的地方学校。又名澹台祠书院、友教堂,位于永和门附近,南昌古城澹台灭明墓前(今叠山路东口)。南宋绍兴间,转运副使程大昌创建友教书院于澹台灭明墓前。南宋初年,洪州地方官钟薄发现澹台灭明墓,为之修澹台祠,后改为友教书院,取意于子羽南来友教于豫章(南昌),祀澹台子羽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王佐先后修缮与重建,清朝时迁至于府学南(现东棉花市)改称澹台祠书院。清末改为学堂。原址为现棉花市小学。

  经训书院 清代南昌府官办的地方学校。由江西按察使刘体重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院址先设系马桩,后迁干家巷。道光二十年(公元 1840 年),时为江西按察使的刘体重认为南昌省会城内书院皆注重制艺,换言之,即这些书院都是当时科举之附庸。为此,他欲明经学,于是在南昌系马桩建书院,名为“经训”,意主倡明经学也。光绪十八年(公元 1892 ),著名经学家皮锡瑞为江西学政龙湛霖所聘,主经训书院多年,一时高才隽秀,咸萃聚经训书院,学气为之丕变,儒林传为佳话。废科举后,书院改为“江西女子职业学堂”。原址现为南昌八中。

  宗溓精舍 南宋隆兴府官办的地方学校。设在南昌古城德胜门外龙沙岗上。由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事江万里创建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元元统元年(1333),诏天下兴学,于其地建立县学,别于东湖北涯刘宗濂书院。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兵。明洪武五年(1372),以东湖宗溓书院改为新建县儒学,明末毁于兵。清顺治五年(1648)重修,又毁于兵。顺治十八年复建,后又重建、重修 7 次之多。

  西昌书院 南宋隆兴府官办的地方学校。设在南昌市内西大街。创建于南宋年间。清顺治年间,新建知县魏双凤与绅士邹度琪在西大街重建,后改迁魏公祠。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迁永和门内贡院后院之东黄家花园。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新建县高等小学堂。

  洪都书院 清代南昌府官办的地方学校。设在南昌古城内西南角。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道光十三年(1833),将府学西南角的讲堂及敬一堂改“洪都书院”牌额。“戊戌变法”后,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洪都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洪都中学堂”。

  隆冈书院 该院初创于南宋淳熙年间,建在城南四十里象尾岗上(今青云谱)。书院四周地势平坦,惟有书院独立于冈峦之上,远离闹市,环境静谧,四季景色宜人,深得朱熹喜爱。他多次来院讲学,证古论今,传学授业。

  正学书院 明代南昌府官办的地方学校。设在南昌古城进贤门内旧贡院地,为宁王朱宸濠所建的阳春书院旧址。阳春书院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毁于水。嘉靖三十五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与张元冲在阳春书院旧址建正学书院。明正德年间,朱宸濠在进贤门内建祠祀高禖。高禖为媒神,朱宸濠祀之以求子嗣。对外称为“阳春书院”,且广求诗文予以张扬。每岁乡试秋捷之士子,皆被邀请于书院赵宴,每人皆得赋七律一首。后于一士子七律中得一联句:“光联滕阁文章焕,春透徐亭草木香。”朱宸濠甚为嘉赏,并刻榜悬挂,标为绝唱。朱宸濠因叛逆被废为庶人,阳春书院亦毁。嘉靖二十五年(1546),学使王宗沐在该旧址创正学书院。清初改作贡院。

  施肩吾书院 在洪州南昌之西山(今属江西新建县地)。据《万历南昌府志》载:“施肩吾书院位西山天宝洞西十里,今废”。康熙新建县志》又称该书堂为“施先生石室”。“在西山天宝洞西十里,唐进士施肩吾隐于此”。施肩吾乃由儒人道人物,为有诗名之才子,又为道家之“华阳真人”。他办的是一所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的书院。

  飞麟学塾(虎溪书院) 初为程氏家学。程天器以黄巢入京称号而致仕。又因归路不通而定居洪州城西洪恩桥,置产竹园。据《同治新建县志》载:程氏于唐代定居洪州时建飞麟学塾(有的志书称其为书院)延师以教宗族子弟及四方学者,时在唐乾符五年即齐王黄巢称霸元年(878)左右。程氏虎溪书院与邓氏秀溪书院、谭氏浯溪书院、丁氏五溪书院,至宋代号称新建县四书院。

  除上述以外还有如罗原书屋、城山书院、竹林书院、中山书院、崇德书院等。在唐代洪州(南昌)会出现这些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隋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引起了知识载体和求知方式的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的知识传递由于书籍稀少,师生传递“皆用口授”。此后由于印刷技术的推广,书的生产量大增。学者求学除了从师听讲外,大可自己“视简而诵”。设于藏书之所由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书院也就应运而生了。其次隋朝设科取士制度的产生。中国自春秋战国“学而优则仕”,是朝廷取士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用“辟荐”或“举孝廉”或“九品中正制”等办法来选拔人才却难以达到“公平”,也难以选拔出真正学优的人才,而且容易造成恩出私门,结成朋党的问题,削弱了中央集团的统治基础。

   隋代产生科举制度,后代又出现完善则能较为公平,较能选拔人才,并使得地处社会下层的人才容易有上升和投效国家朝廷的机会。较能体现出恩自君主所出,有效巩固中央集团统治和扩大统治基础。南昌书院的产生也与佛道之徒在山林僻壤广聚生徒,讲经说法事的诱发分不开。洪州一带自汉代以来,尤其是两晋以来,一直是佛、道两家争雄之地。禅宗许多流派就发源于洪州一带,马祖道一曾在南昌城内的佑民寺旧址讲经说法。至今佑民寺还称为马祖道场。至于道家的许真君更在西山讲说道家经典,传道说法,西山玉隆万寿宫和城内的铁柱万寿宫,更是与许真君的故事相联系的道家著名宫观,其影响所及既广且深。这都对洪州一带书院的产生和发展,甚至教学的内容都有特别的影响。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使南昌书院饱经沧桑,许多书院变成废墟,成为了历史,再也难觅踪迹。尽管无法与盛况时期相比,但仍留住了南昌书院的根和魂。


三、探索南昌书院文化历史传承


  在现代书院中,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如何“对接”?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教授钟鉴认为,书院教育在现代化中的重生,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首先,它可以率先成为各地区各系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基地和平台,凝聚中华人文学者,培养中华文化人才,推进中华文化研究、交流和普及,充分开发各地文化资源,形成众多的文化中心和学术中心,又不断向四周辐射;其次,它可以为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份有益的中国特色教育经验,特别在文化传创和人格养成方面。

   笔者认为:南昌书院文化历史传承:一是要以敬畏之心、景仰之情出一批南昌书院文化的专著。使南昌书院文化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重铸南昌书院的辉煌。使南昌古代书院的内在价值得以显现。二是书院文化要有“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的发展方向。同南昌人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起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三是要让书院文物活起来。要以南昌书院、书院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线索,提高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各书院要办一批有研究、有意义、有份量、有影响的展览,真正做到让书院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书院文物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要千方百计延续南昌书院的文脉与血脉。要加强南昌书院文化的研究,加强书院与书院、书院与高校、书院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研究,采取引进著名专家学者讲学、加强学术研究,提高研究水平。书院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互动,使书院文物融入城区生态休闲旅游圈,提升当地的总体旅游发展水平。五是加强书院文物的保护维修工作。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和省基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向书院文物倾斜的同时,建议市财政应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以便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六是提升书院工作人员素质。我们将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书院管理人员素质,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书院的管理、研究、讲解与展示水平。七是建设南昌书院博物馆。国家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可申请设立南昌书院博物馆。可把豫章书院作为申办南昌书院博物馆的基础。豫章书院有很好的基础。

  当代豫章书院依“豫章”为豫树章树的栋梁之义,以及书院明代文物“豫章衍秀”石匾完好保存于修身学校内。制定了当代校训:豫章衍秀、栋梁之才。昭示当代豫章书院将继续以培养栋梁之才为教学宗旨。“守住中国文化的根”,让南昌书院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在书院这种自由清新的学术氛围,古朴庄重的建筑风格,一扫世俗的喧嚣,逐渐成为普通南昌人向往的一方净土和精神归宿。倡导书院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传道济世”的价值信仰,“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自由活泼”的治学态度,“创新争鸣”的开放气度,“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兼容并蓄”的学术风范,“知行合一”的践履准则这八大精神和文化使命,在“文化强国”、“民族复兴”时代背景下,让南昌书院文化与国学教育产业,历久弥新,焕发出无限生机。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