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宗彦贤达

追忆安乡县原县长罗贻斌:离世时仅留下300元积蓄

时间:2015/7/8 11:53:26  作者:罗会清转  来源:湖南日报  查看:1173  评论:0
内容摘要:追忆安乡县原县长罗贻斌:离世时仅留下300元积蓄2015-07-08 08:50 来源: 湖南日报罗贻斌(右一)与农技人员、农民一起,在田间研究水稻生产。 (资料照片)安乡县委宣传部供图湖南日报记者 蒙志军 周小雷从安乡大桥桥头往西,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边,有一块简朴的墓碑,上面刻着...

追忆安乡县原县长罗贻斌:

 

离世时仅留下300元积蓄

 

2015-07-08 08:50 来源: 湖南日报

 

追忆安乡县原县长罗贻斌:离世时仅留下300元积蓄

罗贻斌(右一)与农技人员、农民一起,在田间研究水稻生产。 (资料照片)安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湖南日报记者 蒙志军 周小雷

    从安乡大桥桥头往西,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边,有一块简朴的墓碑,上面刻着“罗贻斌”的名字。每年清明,有很多百姓,自发来到这里怀念安乡县原县长罗贻斌,30多年从未间断。

    一位作家在诗中感怀:“我没有亲见当年相送的场面,没有感染万人挥泪的情感,我只知道在您辞世三十年之后,还有那么多的人把您深深思念。他们用良心和世风的衡器,把您称了一遍又一遍。”

    罗贻斌53岁的人生虽然短暂,却无私奉献了一切。1983年因病去世时,仅留下300元的积蓄,全家仍挤在上世纪60年代搭建的两间茅屋里。

    7月初,记者走近罗贻斌的亲人、生前同事和朋友,追忆一位县长的高洁和一个时代的尊敬。

  “一生功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

    罗贻斌做人做事,一如他的外表,坚毅果决。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负责!”

    安乡县委原书记、常德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钦时中评价罗贻斌:他是一个善决策、敢担当的人;有问题找到他,他就有答案、有结果。

    安乡是出名的“水窝子”,千百年饱受洪患之苦。

    1980年7月,安保大垸豆港河段洪水陡涨,近半临洪大堤出现漫溢,20多万亩良田和17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作为县防指总指挥,罗贻斌冷静应对,决策果断:火速调集民工!抢修子堤!挖导浸沟!垸内受渍、无土可取,挖大堤内肩就近取土!确保“水涨一寸,堤高一尺”!

    恶浪拍岸。罗贻斌执意把指挥船停靠在沙眼最多、河浸最重、孱弱颤抖的黄家台堤段。“人在堤在!”他不顾危险,跨上子堤,鼓舞士气。

    7天7夜后,豆港守住了!罗贻斌熬红了双眼,熬瘦了两颊。

    罗贻斌曾八任指挥长,率领干部群众出征各种艰难、险急重大工程。治湖、堵口,他带头冲锋;整治荆江南堤、修筑枝柳铁路,他不辞辛苦;到海南制杂交稻种,他挑水挑粪,赤脚下田。

    罗贻斌下乡蹲点最多。他蹲点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是“罗8队”,即当时的安猷公社孟家洲第8生产队。这里土地不平,水系差乱,粮棉产量不高,群众生活困难。在这里,罗贻斌一蹲多年,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像钉子一样钉在8队。谁要找他,“去‘罗8队’!”

   “一生功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罗贻斌去世后,一位曾与他共事的老领导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他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在安乡县安裕公社新安大队,有两间简陋农舍,茅草盖顶、芦苇糊泥作壁。这是罗贻斌的家。

    大队干部看不过去,要给罗贻斌家盖栋砖瓦房,他坚决不同意:“等以后百姓都住上砖瓦房了,我家再修也不迟。”

    同事、领导几次提议要为他妻子办理农转非,他总说:“狂风吹不倒犁尾巴,当农民好。”好几次,农转非的指标都让给了别人,直到罗贻斌去世,妻子仍是农村户口。

    “他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安乡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于必歇说。

    罗贻斌从不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福利。但面对百姓,他就是“及时雨”。他常说:用钱要节约,但该花的钱必须花,而且必须花在百姓身上。

    农民王友强患骨髓炎,命在旦夕,罗贻斌与妻子筹款送到医院;他亲自试验稻稻油三熟制,大力发展油菜生产,结束了安乡百姓“吃棉油”的历史;他顶着“放任资本主义歪风蔓延”的帽子,鼓励农民在秋冬或早晚做砖做瓦、改建住房。

    罗贻斌对干部们常说,心里要时刻装着一个“句号”。“这个‘句号’,是老百姓为我们打的,句号打得圆不圆,就看我们做得好不好。”他经常给大家敲警钟: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一个公社书记的会议,给每个人发了5个橘子。罗贻斌知道后,坚决要大家把橘子退回去。他说:“贪是从馋开始的,吃不够就会拿,拿了小的就会拿大的,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

     “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1983年6月,罗贻斌被医院确诊患上了肺癌。

    “他的病,是累出来的。”曾在安乡县政府办工作的毕人玉回忆,1983年4月底,罗贻斌已经自我感觉不太好,但仍参加全县农业生产检查,每天和大家一道骑自行车,行程近50公里。5月中旬,他到汉寿参加全省湖区防汛工作座谈会后,家都没落就到了大堤上。

    1983年7月,安乡再次遭遇洪水险情。已在长沙住院的罗贻斌,坐立不安,几次让大女儿罗安英打电话回安乡了解水情。直到8月5日,家乡的几个基层干部和农民来到医院,给他带来了战胜洪水的消息,还带来了早稻丰收的喜讯。

    “父亲格外高兴地和他们交谈着那一切。几个同志离开后,父亲久久地站着,情绪激动不能自已,他的脸在抽搐。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父亲痛哭。我知道,父亲在为农民对他的纯朴情感而流泪,在为自己因病再不能和他们同聚田边而伤心。”罗安英说。

    死神的逼近,却让罗贻斌越来越冷静。他硬撑着病躯给县委写信:“无论如何要加强力量,筹集器材,防守危险堤段,搞好防汛抢险……”

    时任县委书记李才鉴来探望时,罗贻斌反复说:“请不要为我再花钱了……”弥留之际,他多次嘱咐家人:“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30多年后,在罗贻斌小女婿张志初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这些年来,我和妻儿常在清明、春节的时候回安乡祭奠您。每次总见到络绎不绝的人群,也在您的坟前放鞭炮、献花篮、烧冥纸。这些人,我们大都不认识,而他们却都说是您的亲人。”

    短评

    甘于吃苦是大爱

    蒙志军

    “一生功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这是罗贻斌的写照。

    各种急难险重的工作,他肯吃苦、冲在前;穿的是粗布衣,骑的是自行车;他从不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福利,直到他去世,妻子仍是农村户口;他一生清廉清苦,身后只留下300元积蓄,和两间上世纪60年代搭建的茅草房。

    有人说罗贻斌,过得这么苦,一点福没享上,这个县官白当了。然而,政声人去后,口碑永相传。30多年过去,他依然像棵常青树,让我们含泪思念。

    但愿斯民衣食足,吾庐独破又何凄。罗贻斌甘于吃苦的精神,其实是一种大爱。这种爱,源于他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源于他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先忧后乐的宽广胸怀。无论斗转星移,罗贻斌留下的精神财富,都是我们前进的永恒动力。

 

   (罗会清录入)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