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统文化

贵姓何来

时间:2015/5/28 23:18:06  作者:信息录入员  来源:中华罗氏文化网  查看:955  评论:0
内容摘要:贵姓何来 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起源于上万年之前人类对风、云、雷、动物等自然现象的崇拜,视其为部落保护之神。据历史传说,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人头龙身的天神,所以伏羲部落的图腾是“龙”。黄帝部落以熊为图腾,号有熊氏,因发明高车,又号轩辕氏。在古书里,常常见到...

贵姓何来

   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起源于上万年之前人类对风、云、雷、动物等自然现象的崇拜,视其为部落保护之神。据历史传说,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人头龙身的天神,所以伏羲部落的图腾是“龙”。黄帝部落以熊为图腾,号有熊氏,因发明高车,又号轩辕氏。在古书里,常常见到有“女娲氏”、“神农氏”、“有熊氏”、“青云氏”、“燧人氏”、“有巢氏”等词汇,这与“姓氏”之“氏”是不同的观念,或许称作“号”更确切些。但是,也有一部分图腾族号,后来演绎成最早的姓,如“有熊氏”便成了“熊”姓;“有巢氏”后有“巢”姓等。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产生了质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姓”逐渐与“氏”混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曰:“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从此姓与氏合二而为一。

  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氏?早在《史记》一书里就记录了大量姓氏资料。据《日知录》介绍,五帝时的姓只有22个:妫、姒、子、、姬、已、任、风、赢、祁、曹、芈、、董、姜、偃、归、曼、熊、隗、添、允。再加上五帝以外的姓,大约在50个左右。《国语·晋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 )、祁(祈)、妃(已)、滕、箴、任(妊)、荀、僖(嬉、喜)、(吉)、儇( 、环)依(衣),是也(十二人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已姓)。”此乃姬姓的支姓,还不能称为氏。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也是国家的根基。每个姓氏都有其历史来源。千百年来,人们“不忘祖德,不舍亲谊”,一直在寻找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多少族人踏遍青山去寻根问祖。

中华姓氏的起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绎过程,综合各种史书和历史资料显示,姓氏的来源纵横交错和五花八门,但也体现中华民族姓氏的灿烂文化内涵。

贵姓何来?除了保留了部分古姓之外,大体有:以国为姓,以图腾、族号为姓,以邑、地、官、谥、物、技为姓等……,还有避讳、避难、改姓、冒姓等。姓氏还有单姓、复姓、三字姓、四字甚至八字姓。也有一姓多源、同生不同宗、一姓多支等概况。简略介绍如下:

  1、以国为姓

夏、商、周时代,以王朝宗主姓为主体。实行封国赐姓法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中原华夏,在姓氏起源中,有的姓氏就源于这些诸侯国子民后裔的以国为氏姓。夏朝本姒姓,是为大宗。其后分封于杞、淳于、费、褒、曾、扈、彤等,则是大宗之下的小宗。又有夏后、窦氏等。商为子姓,封其宗亲于各地,有箕、权、梅、邓、宋、鲜于等。而宋后又有戴、微、衍、向等。以夏、商时代以国名为姓的有崇、程、扈、杜、观、昆、雷、廖、顾、阮等,多由姒姓和子姓分出。

周朝姬姓,由于国运长达800多年,且分封亲族诸侯80多国,故氏族星罗棋布于九州。源于周朝功封国名的有周、吴、郑、陈、晋、卫、蒋、许、鲁、齐、沈、韩、罗、曹、虢、杨、朱、薛、秦、应、蔡、管等,后来皆成为姓,从血缘上寻根,都是姬姓分支。先秦史上有多少封国名称,就有多少以国为姓的姓氏流传下来。但此中常见的现象是,不少诸侯在封国存在之时,仍旧奉大宗本姓为姓,只是到了封国被灭以后,其子孙才以封侯国名为姓。如翟国被晋灭后,子孙遂姓翟。如罗国,原是祝融后裔,姓,罗国被楚灭后,子孙以国为氏—罗姓。《史记·周本记》记载:“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元和姓纂》:“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励王少子姬友受封于郑(陕西华阳东),是为郑桓公,建立郑国,迁都新郑,后为韩国所灭,其国民子孙以为姓,形成郑姓。据记载,西汉时,有安息国人群来中原经商而定居中国,遂于以原安息国的“安”字为姓。

  2、以封邑食邑为姓

封邑不同于封国,被封诸侯又分封庶子为卿大夫,各有采邑可食并可传给子孙,于是其后人便有以采邑名称为姓的。此类姓,也是大宗本姓的分支,如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遂姓焉。齐国本姓姜,公族有食采于瑕丘檀城者,后遂姓檀。又如褚姓,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段,字子石,食采褚县(河南洛阳),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宋国本姓子,有公族食采于萧邑者,其后裔遂姓萧,俟封国灭后,子孙以国名为姓,此姓和以邑名为姓之间,仍有同一祖考的联系存在,则姜、齐、檀三姓,子、宋、萧三姓,各为一渊二源而流变成三姓。相传造父替周穆王驾车马有功,被封地于赵,造父后人便以“赵”为姓。西周赢非子善于养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赢非子于秦谷,子嗣以秦为姓,赢非子之孙子秦仲有功,被升为诸侯,后来统一天下,建立秦国。秦亡后,秦国子孙以秦为姓。此类姓氏有冯、马、华、苏、褚、许、苗、柳、鲍、柏、蓝、檀、濮、雍等姓。

  3、以先祖表、字、号为姓

  在姓氏起源中,以先祖的表、字、号沿袭而成的姓也不少。据现有资料显示,这类姓氏有孙、张、金、驷、孔、柏、韩、潘、葛、牢、奚、昌、风、方、俞、袁、史、常等姓。如郑穆公之子,表字子驷,其后人便以驷为姓。宋文公有子名旰,表字向文,其后裔便以向为姓。黄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韩流,韩姓多以韩流为始祖。又黄帝时史官名孔甲,其后代形成孔姓;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父嘉有子木金父,生子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孙叔梁,生子孔丘。现代孔姓多以孔子供为孔姓始祖。在姓氏起源中,各代世系的演变,以孔姓最为清晰,2000多年来,孔府有详细的家谱记载。又孔子弟子表,字琴牢,其后人便以牢为姓。燕国有田光者,其后嗣便以光为姓。以先祖表、字、号为姓的概况,比较多出自贵族后人,如鲁惠公之子公子尼、齐文公之子公子高等后裔,产生了不少如公子、公孙、公父、公石等复姓。

  4、以官职为姓

  在中国历代政权都设有官职,任官者的后裔,以祖先官职名为荣,以官职名为姓。传说中大禹的官职是“司空”,因此大禹的子孙中,有后代以司空为姓。“司马”是古代军事长官,做过“司马”官职人的后代中,也有以此官职为姓者。据《汉书·古今人表》载:商朝有义伯、仲伯者,是典宝官,其后裔以此官职为姓。《广韵》记载,西周时掌管山林的官员名山师,其后代子孙以山为姓。《通志·氏族略》载:鲁昭公授二子:子衍和子为,为公爵,后其子孙裔嗣则以先祖官爵为姓,遂成为公姓一支门派。以官职为姓的还有:义、籍、监、卜、仓、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庾、符、左、右、仆、公、司马、司徒、司空、乐正、宗正、太史等。

  5、以祖上谥号、封号为姓

  在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叫谥号。“谥号”规定,帝王之谥,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皇帝赐予。《逸周书·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已,名生于人。”

  谥号多为美称,受谥者的子孙后代往往以祖上的美称谥号、封号为荣,遂以为姓。如齐国国君姜小白,谥曰“桓”,即齐桓公,其后裔乃以桓为姓;楚庄王之后代子孙庄姓;宋穆公之子孙姓穆也。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周武王为其父姬昌谥号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以文为姓。春秋时宋国君主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武”,史称宋武公,其支庶子孙以武为姓。又如战国赵武灵王,自号主父,支庶子孙遂以主父为姓。据有关史料显示,以谥号、封号为姓的姓氏有武、桓、孝、宣、丁、声、文、闵、宁、厉、思、穆、尧、庄、横、信、僖、缪、主父等。

  6、以图腾、族号为姓

  中国最早的姓是来源于图腾和族号。如远古“有熊氏”部落的图腾是“熊”,后代中有熊姓者,是有熊氏的子孙。伏羲的后代以“龙”为图腾;少昊部族以“凤”为图腾,因此,姓龙、姓凤的就是从上古图腾而来。据史料记载,也有些姓氏的来源于部落的名称族号。如羌姓,“羌”字是羊字从人,即羊人,羌族是上古北方游牧民族,羌族部落的图腾是羊。“羌”与“姜”和“羊”三位一体,其远祖是羌族部落,羊是其图腾,其后代裔嗣就有姓羊、姓姜、姓羌者。东晋时,匈奴族进入中原,与汉族百姓生活在一起,汉化后就以匈奴原部落的族号为姓,如“呼延”姓,起源于匈奴呼延的族号。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带领族人举家迁徙到辽西、河北昌黎等地定居,莫护跋族人就以“慕容”为姓;鲜卑族人称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东晋时,鲜卑族人之宇文部落入主中原,便以“宇文”为姓;另鲜卑族之尉迟部落后人也以“尉迟”为姓氏。据资料显示,以图腾或族号演变而来的姓者还有:龙、凤、马、牛、羊、熊、山、水、花、叶、万俟等。

  7、以山河居地方位为姓

  在古代,有的姓氏源于天地山川或居地方位,由此形成有东方、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郭、北郭、南宫等姓。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也说“氏以居”。如尧子丹朱,居陶丘,其后人则姓陶丘。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代便有以东门为姓。相传,轩辕黄帝葬于桥山,后人自愿为黄帝守陵,其子孙便以桥山“桥”为姓,后人去木为“乔”姓。据说神农氏采药于姜水河旁,因此以姜为姓。据史书载:齐桓公后裔中有子嗣住临淄城东,人称东郭大夫,后人即以东郭为姓。据史书载,古代有弈叶者,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子孙以居住地为姓,取山名第一个字“万”为姓。

  8、以俗称次序为姓

  春秋时鲁国少正卯,远近闻名,被称之为“闻人”,其后裔便以“闻人”为姓。郑庄公之弟段封于京,时人称为京城大叔,子孙以“大叔”为姓。又周平王庶子别封汝川,当时人都称其“周家”,遂索性姓周。史载,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人以“万”为姓。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字称长子,以下为仲、孟、叔、季等。春秋时鲁国有庆父、叔牙兄弟作乱,其后人以先人在同姓一家内排行顺序为姓,分别姓伯、姓孟、姓叔和姓季。此类姓氏虽然不多,但也还有其衍变的姓,如伯孙、仲孙、孟孙、叔孙等。

  9、以职业技艺为姓

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作坊技艺,大都是家庭式父子相传,子承父业,其后代子孙,遂以其职业为姓。如以制造陶器技艺者,以陶为姓。从事畜牧业者,以牧为姓。此类姓氏者尚有巫、画、屠、甄、董、镜、糜、驺、僧、检、匠、渔、条等。

10、赐姓与贬姓

  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常给有功重臣大将赐姓,被赐姓者也以此姓为荣耀。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汉书》载:“汉朝娄敬在洛阳向高祖献西都关中之策,刘邦赐其刘姓,遂改为刘敬,其后裔也以刘姓传之。”刘邦也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赐项伯为“刘”姓;被赐姓之人子孙沿袭未改,成为刘姓的二支。

   唐朝是李家天下,李姓是国姓,也是第一大姓。但是,很多“李”却是由唐朝皇帝“赐”来的,如邴姓、阿布姓、朱邪姓等。又明朝著名太监郑和,原姓马,叫马三宝,下西洋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在姓氏中,也有嫌恶某一臣子而贬以“恶姓”的,如刘邦赐布英后人姓“黥”便是,因布英少时为盗,受过黥刑(在犯人脸上剌字涂黑。)是对被贬姓者耻辱的印记。南朝时齐武帝因萧子响谋反伏诛,贬其姓“螨”,名叫“螨蛸”,这是一种长脚蜘蛛。唐高宗废王皇后及良娣氏为武则天所杀后,改王后姓“蟒”,良娣姓“枭”。李氏宗室内有反对者,则赐姓“虺”等。

  11、避讳改姓

  避讳制度起于先秦。凡与封建帝王名讳相犯的字,甚至与之音谐或形似的字,都不得再作为姓氏。有的姓如果与帝王的名字相重,就得改为其它的姓。如秦亡后项籍称霸,原“籍”姓者为避霸王名讳,改姓为“席”;晋朝司马炎追尊伯父司马师为景帝,凡姓“师”者改姓为“帅”。唐玄宗名隆基,“隆”与“弘”音近似,凡“弘”姓者改为“共”姓也;罗泌《路史》载:“北宋时期,因赵匡胤之父名玄郎,天下避讳玄字,皇帝诏令世上凡玄姓者,则改为元姓”。

   避讳改的姓,少量是原先已有的,多数是新生的,并且也与原先本姓存在某种联系。如汉明帝刘庄,“庄”姓改成“严”,庄严两字涵义相同;汉武帝刘彻,“彻”姓者改为“通”姓,通彻两字涵义相同。

  12、避难改姓

  由于朝代的更迭,有战争失败者、有被追捕者、有被迫害者,只得逃命他乡,改姓埋名隐藏下来,其后代子孙亦沿袭相传。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远古时代,共工氏战败,其子孙后代为了避仇,遂在共字上加上龙字,便成为龚姓。”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郑武公病亡后,其次子叔段争位失败,逃命至共后,改称共叔段(河南辉县),后来他的子孙便以叔段的“段”为姓。”相传叔段后代到了云南大理,成为大理国的宰相,也就成为云南段姓的旺族。秦朝之后,封建法典残酷,犯罪者动辄被满门抄斩,罪及妻孥,乃至灭九族。家族或同姓者为求自保,往往以逃亡和改姓为生路。据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书生桂贞得了风声,率领全家改姓逃亡。此后,桂贞家族后代有的姓娃,有的姓炅,有的姓吞,有的姓炔,读音则与桂同,以示不忘“桂”之本意。东晋时桓玄称帝兵败,其部将刁逵被杀,刁家一门逃入四川,改“刁”姓为“习” ,读音虽然变了,但一刁演变成“二刁”,也是不敢忘本的意思。

  13、迁徙改姓

  由于改朝换代,新政权君主往往会担忧旧政权君主死灰复燃,往往会把旧君主及其家属、皇亲国戚流放边疆或迁徙异地。或在时局动荡和战乱岁月中,自发性迁徙亦经常发生。有的家族为适应新的环境而改姓,有的入乡随俗而改姓。据《史记》载:“西汉刘邦下令六国部分后裔和豪族迁徙关中房陵,齐国大族田姓分八批抵达,当地人遂以次序相称(也有说以诸田居所次第相称)。后人随俗,乃改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八”为姓。”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众多北魏复姓诏令改为汉字单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后魏献帝的哥哥为纥骨氏,按诏令,部分改为胡姓,部分改为元姓。”秦汉时期,“韩”姓多流散江淮,当地土音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以“何”为姓。又如“虢”转改“郭”;“辕”转改“袁”;“皇甫”转改“皇父”等,都属于入乡随俗而改姓的姓氏。

  14、民族融合中改姓

  中华民族是多元化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互相吸收民族之间的优秀文化,逐渐融合。姓氏文化一样,一部分汉族姓氏也为少数民族所接收,一部分少数民族特有的姓氏,也融入汉族姓氏中。例如:满族的“穆昆”,在氏族社会就存在,是一个血缘家族或家庭式姓氏,在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如果几个穆昆同宗,则冠于几个汉姓。比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则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很多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汉族融合,直接改为汉姓。据史料记载,云南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为张姓,其后子孙便以张为姓。又如北魏孝文帝认为汉族文化先进,呼吁臣民学习汉文化,穿汉服,讲汉话。还把鲜卑族的“拓跋氏”改为“元”姓。北魏叱干氏奉诏改为“薛”姓。叱吕氏改姓为吕。疋娄氏改娄姓。越质诘氏改越姓等。满族老姓包括图们氏、万琉哈氏、舒穆禄氏、瓦色氏等也改为满族的“万”姓。

在民族融合中改姓的尚有诸如米、石、康、萨、安、律颜、术、火、竺、贺兰、呼延、慕容、乞伏、尉迟、赫连、独孤、阿史等。

15、其它姓氏来源

  我国的姓氏来源林林总总,除了以上姓氏介绍其来源外,五花八门的姓氏也很多。比如汉末公孙缵爱骑白马,后人以“白马”为姓;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因年老行走不便,皇上准许他乘小车出入宫禁,人称“车丞相”,后人便以“车”为姓。相传周平王儿子出生时,手掌上有字纹,像个“武”,后裔则以“武”为姓等。据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春秋楚国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时曾被弃于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后来功拜大将军,为感斑虎哺育之恩,因虎身有斑纹而姓斑。再者如慕姓源于“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为由,取“慕”姓;“所”姓源于伐木之声“所所”,闻声为“所”姓。

  有些姓氏读音与姓音不同,容易念错字音有之。如区(姓念欧),盖(姓念葛)、教(姓念叫)、任(姓念人)、曾(姓念增)、晟(姓念城)、单(姓念善)、乐(姓念悦)等。

  在古代还有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姓氏的。

  中国姓氏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偏门姓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还没有深入调查,尚有很多姓氏不知其来龙去脉,有待我们姓氏工作者去深入调查,去挖掘,去寻根、去探索。传承中华姓氏文化内涵,务必把中华姓氏发扬光大。

上一篇:百家姓及其排序
下一篇:姓氏合一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