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罗贵南迁与传说
珠玑巷,在广东南雄城北约八公里,北距梅关17公里的古驿道上。原名敬宗巷。古时候,巷内店铺栉比,商贾、文人、官宦、布衣,南来北往,车马船舟,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唐朝宰相张九龄开凿梅关,其后人张昌一家,人兴财旺,长寿孝义,远近闻名,且七世同堂。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为表彰其孝义,皇帝亲赐珠玑绦环。由于敬宗巷与敬宗皇帝同名,为避讳,故改为珠玑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珠玑巷是古代中原拓展南疆的中转站。一批批中原人士到达珠玑巷,又一批批由此南下珠江三角洲及海外。韩愈、苏东坡被贬岭南时,也曾经过珠玑古巷,并留下著名的诗章和题字。唐宋时期,由于南下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容纳不了过度的膨胀人口,再加上为逃天灾地劫,避胡妃之难和兵燹,珠玑巷居民只好一批又一批走陆路或分乘竹排木筏,越过万水千山,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谋生定居。当今,粤语方言群的粤港地区暨东南亚诸国居民,大多数是珠玑巷的后人,他们为世界文明的传播、昌盛作出了贡献,正如吴冷西先生题辞:“根系珠玑,叶茂全球”。
南宋绍兴元年,以罗贵为首率领珠玑巷33姓97户避祸南迁事绩、轶闻和民间传说,在岭南、港澳地区家喻户晓,各姓氏族谱及南雄史志都有记载。如珠玑巷牌匾的《流徙铭》:“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欧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户,开辟烟瘴,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罗贵是南雄珠玑巷率众南迁珠江三角洲的领导者、组织者。香港出版的《豫章罗氏源流考》记载:“珠玑巷迁徙是在罗贵率领下,恳请官府批准的大迁徙”。《东莞英村罗氏族谱》亦载:“跋涉千里,时经两月,三月十六日到达岭南冈州塱底”。
罗贵,字天爵,号琴轩,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五月初五酉时,广东南雄府贡生,居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里。
传说:宋高宗建炎三年己酉岁,有宫女胡妃,貌美贪私。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上怒,命下冷宫。妃潜逃,扮作游妇,混杂京省。时有富人黄贮万,广东南雄府人,备船运粮上京,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酬福,时有歌女近前,万见女貌美,以意挑之,女即下船,与万言,娓娓不已,愿托终身。因载以归。
后上行敕复取胡妃,不知逃亡久矣。上怒,敕兵部尚书张英宾,行文各省揖访,终年无迹。
黄贮万匿游妇(即胡妃)于船中,回南雄牛田坊,结为夫妇。后有家仆刘壮因隙出走,扬泄弊端,传溢京都,兵部官员闻知此事,恐上究因,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所部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芟洗牛田坊其地以灭踪。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幸得时任兵部职事者梁乔辉,是罗贵联亲先悉此事,急遣家人星夜赶至岭南珠玑里,密报联亲。罗贵顿觉大祸骤降,嗟怨惶惶,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为南方烟瘴之地,地广人稀,向南而往,必有好为。牛田坊珠玑巷村民誓曰:“吾等赖得逃生,独籍贵公之恩泽,万代永不相忘也。”即签名团词,赴县陈告南迁,准立文案。
绍兴元年辛亥岁,奉准南徙,于正月十六日,齐集亲族戚友三十三姓,九十七户,由贡生罗贵统领,各携妻挈子,分水陆并逃。至三月十六日抵达冈州(今之新会),得当地人士龚应达接应,并协助向政府告案立户,避过此场祸害,各得安居立业。三十七姓分别开族岭南,枝繁叶茂,瓜瓞绵绵。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