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罗屋中的“官橋”两字的由来
兴宁建县,始于晋代咸和。封疆设置,代有变迁。直至明代成化二年,才由县官秦宏,在现址兴筑城垣。后经明、清县官刘熙祚、庄应诏、李清宏、施念曾、仲振履、张鹤龄等,增修疏凿。建城楼,扩濠沟,开水关,制吊桥。引东北之水,流达西南。这对当日社会,曾起到排淤、防洪、防盗等重大作用。开水关在那里就是枫树岭官桥。在崇祯《兴宁县志》六卷。 (来源:《兴宁县志》卷一“封域志?/span>乡堡”。记载“和山中溪在县东发源宝山下至官桥分流经城南”在县志记载中可以看出已有官桥地方名,至今也有384年了。注:明朝崇祯(1628年——1644年)。
最早记录的是兴宁知县祝枝山手写稿《正德兴宁县志》注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公元 1474年~甲午年)罗家桥在城东新陂成化甲午罗瑄造。《崇祯兴宁县志》卷一“地纪?/span>乡村”因为当时通往梅县城是从这里车下再到宝山永和石马,径南入梅县南口,所以这座桥是当时进出城当时的必经这路。
在明崇祯八年(1635年)任刘熙祚为兴宁知县。在任七年,曾主持编修《兴宁县志》六卷。在文中记录:在地记三七页中记录:和山中溪在县东发源宝山下至官桥分流经城南。在地记七十页中记录:文峰桥在县东三里许成化十四年举人张孟琏募金造,望江桥在县东四里许崇祯九年乡官陈一经重造,车下桥在县东四里许嘉靖六年寿官罗仲进造,罗家桥在县东六里许地新陂罗瑄募金造。这里并没有写出年份是那年造了,只写罗瑄募金造就可以知道年份有点久了。同时这里也第一次出现官桥两字,说明是官方给出的地名(官桥),那新陂肚堡和枫树岭堡又是怎么回事,在明朝乡村堡中(典史一员驻城内)有记录枫树岭堡在城东五里内有小村七:旱塘尾、照子围、井头岭、门峰桥、刘广陂、陂子角、新陂肚。新陂肚堡城东六里内有小十村:寨子脑、石陂岭、会众岭、神岭、福岭、峰山、桑围下,文峰桥,石牛石马、石陂窝。所以官桥在新陂肚这上和新陂肚堡交界处,也就是现在官桥罗屋和罗广成之间是有一条河的。再加上兴宁县志-民国-咸丰-(清)仲振履纂修(清)张鹤龄等续纂-地图可以看出,新陂肚官桥是城内护城河水的入水口。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同时也记录了罗家桥在新陂肚罗瑄募金造。
在明朝末期就详细记载了护城河的水是从宝山之水汇集并在枫树岭官桥这里取水至护城河至西门边金带街出水汇入宁江河,并到清朝咸丰年间这里有记载的,在解放初期,河的面貌都还存在的,河水水量较充沛。后来移河,同时也筑坝建和山水库再后来由于国家要在兴宁建设飞机场地进行了改变河的流向。枫树岭也并入黄岭村内。原来的和山河,在屋背,在六十年代移河中改在屋前了就是现在对面农科所边的和山河。罗瑄造好桥和桥墩早移河前都还在的,老一辈分人口述,解放初期那桥墩还是在学堂背那边田和老陈屋交界处边,后来移河并改造变为良田了,但桥石料板还是保留下来,那时七十年代当时青年人从学堂背人力抬来老屋来,用在氨汽变肥料池上方当盖板用,在老屋右手以前公厕所边上,现在已被土埋了。上了年纪的人现在六七十岁数的都知道那些石料板在那放着。共六块青石,桥体是中间有个桥墩两边个三个青石块,桥面宽1.6米,一块青石40cn。最后我们在族谱中可以知道开基祖十二世延史公(号:俊公)在清朝乾隆年间从舍塘围迁至官桥落基建屋的,所以官桥是官方写出的地名,老早就有。我个人认为是跟护城河入水口很大的关系,也是风水宝地。从祝枝山的手写县志可以查到建桥年份至今有544年了,原先立碑石早已不存在了。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官桥这个地方,在兴宁城护城河开水关入水口位。并在祝枝山县令,刘熙祚县令、仲振履县令、张鹤龄县令等都有其记载。而当时老屋枫树岭舍塘围进兴城也是从这官桥经过的。所以官桥不是我们所独有,而是广义枫树岭这一带其中的一个官方地名。也是一种荣誉和自豪。所以官桥是兴城以前往梅县的东出口,也有官亭和茶水亭,这样就经兴城县志记载为官桥了。更为难得珍贵是祝枝山县令手写版,其意义更加不同凡响。
官桥(官至齐昌造福一方百姓,桥通四海福报功德无量)。
(来源:《崇祯兴宁县志》卷一“地纪?/span>乡村”。个别字不清晰,可能有差错。)
东厢
东兴围村、新陂肚村、古城村、黄陂村、莲塘铺村、凉伞树村、锦洞村、竹子坪村、双门岭村、四都村、蔡畲村、留田村猪子夹止
车下村、枫树岭村、咸水井村、福岭村、罗坑村、彭皮湖村、湖尾村、安子陂村、七层村、德马砦村、夜明长村、虾子凹村、半迳村、宝山村、卢坑村迳心止
(来源:《咸丰兴宁县志》卷一“封域志废绫ぁ薄<朴卸?/span>35堡、西厢43堡、南厢36堡、北厢41堡共155堡。个别字不清晰,可能有差错。)
东厢
城内堡 黄岭堡 新陂肚堡 枫树岭堡 竹丝湖堡 黄陂堡 大 堡 石峰堡 樜塘堡 和山堡 湖尾堡 凉溪堡 龙坑堡 羊子岭堡 高陂堡 何公堡 杨姑堡 蕉坑堡 小洋堡 瑶岗堡 黄岗堡 洋岗堡 锦洞堡(拨水口司管) 黄塘堡 菜畲堡 留田堡 马下堡 上庄堡 下庄堡 小水堡 磜下堡 洋门堡 刁田堡 邹 堡 章峰堡(以上三十五堡典史管,仍旧)
东路东门出为二岐,一起东安桥,一北至拥秀楼。达东安者复二岐,一至黄岭头,一至车下。至黄岭头者,次坊塘,次莲塘又二岐,一达小洋,一至南木,次留田,次迳心。至车下者,次和山又二岐,一至宝山一至罗坑,次彭皮湖,次七层。七层之岐二,一亦达宝山,一入程乡界。宝山之岐二,一入程乡,一达石马。其初岐之达拥秀者,次走马岭,次竹丝湖,次凉溪,次羊子岭又二岐,一达上官田,一至角羊径,次李牙塘,次龙陂,经临岗寺至石马下洞,经中洲寺而又两岐,一达宝山,一至半村庄,次庵前,次石马上洞,越石马而北为二岐,一至牵牛洞,一至桑下入程乡。
祝枝山,被誉为吴中四才子之一,于明正德十年(1515),54岁“高龄”谒选授任兴宁知县
刘熙祚 江苏武进人。明崇祯八年(1635年)任兴宁知县。在任七年,曾主持编修《兴宁县志》六卷。后擢升浙江道御史。?/span>
兴宁县志肥怼G?/span> 仲振履 纂修。清 张鹤龄 等续纂。咸丰六年修。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祝枝山的手写县志
刘熙祚主持编修《兴宁县志》六卷
兴宁县志肥怼G?/span> 仲振履 纂修。清 张鹤龄 等续纂。咸丰六年修。民国十八年排印本